夫子自道 亡国之音怨有思, 我诗如此殆天为。 欲穷世事传他日, 难写人间尽短诗。 习苦蓼虫惟不徙, 食肥芦雁得无危? 伤心群贼言经国, 孰谓诗能见我悲! ———黄节《我诗》 “共惜忠君违爱国,哪堪华夏帝诸夷” 1902年,黄节就与邓实一起创办了《政艺通报》,成为中国最早的“讨论时政、研究社会病状、探讨救国图存方案”的综合性刊物 黄节的出生地,是有所谓“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之称的顺德杏坛镇。不幸的是,十月成孤,家道败落,迫使母子只得靠变卖家当相依度日。母亲亲授“四书”,以岳飞报国、陆秀夫抗元的故事鼓励儿子,盼望黄节早日成才。 “八岁我爱书,夜窗灯如晦。我读辄不忘,母命再促睡。”闭户问道,潜心西学,睁眼看世界;北上漫游,广泛交友,体历民生。这样的治学道路,也许与同时代的新派学者并无二致。然而,作为导火索的北闱应试失利,则将使其成为众多学者思想流变中的特例。 1902年5月,黄节赴开封参加乡试,临行前以诗留别学友,谓“时艰敢谓科名贱,学养今无母命遵。”意思是自己前去应考,只是为了不负母亲弥留之际的嘱托。时值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考题恰关国事策论,这使黄节突然有种不吐不快之感。“选将练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洋洋洒洒,大气磅礴,让同考官袁玉锡读罢,叹为奇才,联络十八房同考官合力推荐解元。然而不幸亦可谓之“万幸”的是,主考官陆润庠误以为众人联名舞弊,将其驳回。当然,黄节力陈痼弊之中流露出对清朝治政的责难,恐怕才是其落第的根本原因。 对于对科举根本不抱希望的黄节来说,这次考试的落第,只是一种“证实”。也许这时,儿时从母亲口中听到的爱国救亡故事,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哪堪华夏帝诸夷”的夷夏观念,以及游历途中亲见的民生疾苦,才一齐翻滚开来,印证了推翻腐朽清朝的紧迫。这一年的年底,黄节在《政艺通报》先后发表《读〈普法战争史〉》、《国粹保存主义》,开始了他决绝的反清之路。 维多利亚时代的评论家、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引用伯克的话预言说:“国会有三大产业,但报纸这第四产业比前三种更加重要。”这似乎与黄节的选择不谋而合。 早在1902年2月,黄节就与同学邓实一起创办了《政艺通报》,成为中国最早的“讨论时政、研究社会病状、探讨救国图存方案”的综合性刊物。黄节相继与章炳麟、邓实、马叙伦、刘师培等人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及《古学会刊》,创办《国粹学报》、主笔《天民日报》。 另外值得一提的,当属1905年黄节有感于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反美爱国运动而创办《拒约报》,揭露美国华工受迫害实情,倡导反帝爱国。 1847年前后,中国劳工被大批“招请”到美国从事矿山、铁路的开发工作,受尽剥削。后来美国通过《限制华工法案》和《斯考特法案》,并于1894年与清政府签订协约,竟然禁止华工自由移美和居住。十年期满后的1904年,全国工商界集体发起抵制,要求废除不平等协约。临时创办的《拒约报》,配合各地反协约浪潮,打破清廷和美领事馆的围追堵截,密切关注并深度报道反对禁约、抵制美货运动,堪称先锋号角。 黄节由书斋走向革命,选择求诸报端。辛亥革命之后,黄节先后草拟《改元剪辫文告》、《誓师北伐文》,进一步为革命造势,乐观地期盼着推翻皇权的中国能迎来民权的新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