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节 (1873年一1935年),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广东顺德人。著名诗人、学者。出生于清末动荡年代的他,一生一路跌宕进退于学术、革命之间。 1935年1月24日,名重一时的广东学人黄节病逝于北京,刚过花甲之年。2月,黄节哀悼会以“国师”的规格在南京召开,追悼会由蔡元培、陈树人等发起,行政院长汪精卫亲临主祭,章太炎、胡适、李济深撰写挽联,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将逝者生平言行著述,宣付国史馆立传。 和这赫赫扬扬的排场相对的,恰是黄节寂寞的身前身后。他在世时,不敢开启广州寄来的家书,只因“恐索家用”;手头拮据,无力自出诗集。他过世后,家人照样生计维艰,只得将其收藏的二十多方砚台出卖,方才筹得费用扶灵南归。 他曾经叱咤风云:在南方时,和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国会,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之后又和孙中山先生合作,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 他曾经改变了万千人的命运,创办广州南武学堂,在他创办的《政艺通报》、《国粹学报》中用最激烈的言辞、最鲜明的立场号召排满,许多年轻人就是手里拿着黄节的文章,口中背诵着黄节的句子,汇成了现代革命洪流。 他是历史峰尖浪口的一抹文采涣然的亮色,《誓师北伐文》就是他倚马挥就。胡适用“南洲高士徐孺子,爱国诗人陆放翁”来概括其一生。 可是他对个人功名利禄却极度淡漠。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他即辞官执教,隐退于京城学术圈,后半生一直执教于北京大学。汪精卫要出资为其出版诗集,他推脱说“要做之事甚多,我不汲汲于此。”如此清高,却又极其和蔼,因为他书法造诣闻名北大,中文系的学生都上门索字,黄节是但有所求,无不应承。 如此充满张力的人性和人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黄节的品性,低调而又多面。他是诗人,《蒹葭楼集》之下,几多爱国豪迈,名士风华;他是学者,《黄史》背后,是对中国五千年唯有“君史”,却无“民史”的斥挞;他是革命者,剪辫、灭清,反对续订美对华民工不平等协议;他又是保守派,长衫、纳妾,远离“新文化运动”风波浪潮。黄节,一个被周作人以“愤世嫉俗”四字相评的晚清知识分子,一个儒雅、敦厚、内敛外表下慷慨激昂的真性情,应该被我们铭记。 但他始终甘愿撤身众人呼号声之后,做一个奔命于地方教育与学院讲授的“幕后”之人。纵然他曾应孙中山之邀赴港共商反清大计;奋笔疾书成功营救被袁世凯监禁的章太炎;又或“以诗教弟子”,范文澜、朱自清、俞平伯等大家皆受其诲晤……但仿佛正是他的内敛成就了百年后的“被遗忘”。一个角落中的形象,和他当年从各界眼中看到的敬仰,竟有如次脱节的悲凉。今日,不知违其愿否,我们选择钩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