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教育史上好篇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大武夷新闻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学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北宋初期,统治者在打败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国家之后,在统治策略上作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转向“文治”。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确立“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于是全国各地广办学校,而且帝王尊孔崇儒,北宋教育进入繁盛时期。 
    宋代的学校类型繁多,既有传统的各级官办学校,也有民间的各类私立学校。特别是在官方无力支持办学、不得不开放政策让社会力量办学的时期,由大学问家建立的学校——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迥异于官学,提倡道德教化与实学本领,培养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书院由此占据特殊的地位,教育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良好局面。 
    宋代的官办学校,大体上沿用唐制,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由中央设立,并归国子监、中央各部和中央政府管辖的学校称中央官学;在地方上,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学校称地方官学。 
    北宋中央官学大致分为国子学和太学,具有大学性质;武学、律学、书学、算学、画学和医学,属专科性质;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和国立小学,属贵胄性质;还有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属特殊性质。地方学校,分为由州府管辖的州学、府学、军学和监学,由县管辖的县学。官学有一定的规制,由朝廷指派科举出身者担任管理者,聘用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使用官定教科书,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 
    各级官学,入学条件相对较严,招生人数也有限定,能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人毕竟有限,故其难以成为普及教育之机构,而主要服务于官僚阶层的子弟培养,为科举考试的终极目标服务。社会底层之质美者得不到正规教育之熔铸。这种局势下,私学的建立就有了可能和必要。 
    朱熹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创办学校、倡修学校,大力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最具有影响力、最为后世景仰的创举。朱熹孜孜不倦地讲学,其授徒近五十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据著名学者陈荣捷先生考究整理,收入《朱子门人》一书者有480多人。 
    正因为朱熹和众多理学家的书院建设与长期的教学活动,大大推动了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迅速发展,又以遍及州郡府县的书院为标志,蓬勃发展的书院教育,成为南宋教育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朱熹和许多儒学家一起大力倡导儒教而极力排佛斥道,这种进德修业的书院教育精神,培养了民族心理和道德品质,使当时的教育摆脱了宗教的同化,使中国至今没有成为一个宗教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