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六艺:古代君子的必修课之—御:驾长车弛骋天下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古代的车
    车据说是黄帝发明的,他看到天上旋转的蓬草,于是就想到发明车以节省人力,随之车却被用来打仗。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两代,车就已经成了战争的主要工具了,西周时期,战车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不过一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人们一开始就选择了车战这种似乎比骑兵作战更为麻烦的方式驰骋疆场,直到春秋战国之交才逐渐改为骑兵作战。也许还有什么我们目前尚未了解的因素使战车在战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到正题,下面我们谈谈西周的战车的车制。
    西周标准的战车是四匹马拉的,如今我们还经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驷马”就是从这里来的。一般情况下这四匹马并不是站在一条线上,外边的两匹要稍后一些,所以称为“雁行”,即像天上的大雁的“人”字队形那样。而且这四匹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因为分工不一样所以名字也不一样,车辕套在中间的两匹马上,它们叫做“服”,外边两匹叫做骖或者騑,它们用皮带直接系在车轴上。战车平时作为出乘之用,车箱上面有车盖,战时则将车盖去掉。若在平时,他们通常用马的性别来区分级别的高低,纯用雄马要比纯用雌马档次高得多。若毛色一样,那么档次就更高了。若是实在穷得没有马驾车,牛车也可以充任,但牛车仅可负重而已,不会去打仗。
    战车后边的部件分为三个部分,即用来套马的辕,然后是车箱和车轮,车箱用来载人,前面要比后面低一点儿,前边有个扶手的横木叫做“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站在轼上远观前方敌情,(苏轼字子瞻,名与字相配合,就是用这个意思的。)《左传》就记述有鲁国曹刿登轼观察齐军的实例。另外后边还有一根横木叫做“轸”,大概是起防护作用吧!车轮是用木头做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毂、辐、牙和轴,轴想必大家都清楚,毂是车轮中央中空的那部分,车轴就插在里面,辐条类似今天自行车轮的钢丝部分,早期战车辐条有十八到二十根,后来演变为标准的三十根辐条,即《老子》里面说的,“三十辐共一毂”。今天在陕西秦兵马俑中的战车中还可以看到。牙就是轮子圆框。
    二.揭秘古代的车站
    在早期历史中,战车的形制是统一的,后来根据功能的不同,才将战车分为轻车和革车,前者灵活性较好,用于战场冲杀,后者则用来运输辎重,并带有防御的功能,必要时能够连接构成车阵阻断敌人。后世轻车的地位慢慢衰落,并逐渐在战场消失,而用来运输辎重的革车却长存未绝。
    一般来说每辆战车有甲士三人,他们都是贵族。《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这是说的就是战车中的位置安排。在战车中驾车的人在中间,左边的人以射箭为主,右边的称为“戎右”,以戈戟等长兵器攻敌。但是主帅所乘车则有所不同,帅要居中,驾车的人改在左边,右边仍然是“戎右”,主帅车上配备战鼓和大旗,以便指挥军队的动向和鼓舞士气。
    除此之外,战车后边还配备有步卒,他们则要比贵族低一级,一般是临时征调的“国人”或者贵族的家奴。步卒的数量在不同时期,情况不同,有配备二十五人的,有配备七十五人的,后来楚国还配备过一百人的。一套战车叫做“乘”,春秋战国时期常说的“千乘”,“万乘”,即是以车的单位来计算军事实力。在实战中,战车都要被编制起来,以二十五乘为一偏,将战车配置在前面,将步卒安排在战车的后面。同时还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步卒于战车之间的空隙地带,以弥补战车侧后的薄弱环节。步卒以五人为一伍。五人相互熟悉,是一个小的团队。
    西周最大的军事单位是“军”。根据流传下来的《司马法》佚文记载,“五人为一伍,十伍为一队,一军总共二百五十队。要留有一定的兵力作为机动策应部队,一般情况下,每军中当留起三千七百五十人为机动部队,共计七十五队,他们作为中军据守核心阵地。一军共守地六千尺,纵横为四里。以中军阵地为中心四面均匀地延伸部署。中军阵地每面占地三百步,阵内共有地三顷又一百八十步。正中由控制着机动部队的大将军所居。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工具以及粮食器械等后勤物资均置放于中军之内。它们部署为八个方阵,每个方阵各应有兵力一千零九十四人,其中有二阵各少一人。这就是一个军兵力的总体部署方案。”(黄朴民《<司马法>导读》)这种说法看上去很规整,很可能是后世的阵法布置,在《左传》中,战场上似乎是一字排开的,没有这么精密。
    战车上配备有三种武器,一种是长兵器如戈、矛、戟等。其中戈的长度,按照今天的单位来说,大概有一米五左右。矛会更长一些,有的会达到四米多或更长。这些武器在战车上能够远身格斗。另外还要配备一些短兵器,用于防卫,比较普遍的是刀,后来才用剑。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备弓箭,射杀更远距离的敌人。
    综上可见,西周时期的战争是以战车为中心装备起来的。虽然战车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但那个时候还是以整体战阵作战为主,因此战阵推进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为保持整齐的阵形,更不能任意弛逐。古代的兵法家中也不乏专门研究过阵形的,如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十阵》中便详细解说了圆阵、方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十阵的形制和优点。可见他们对此相当重视。另外,我们还常见有些书中提到的“常山之阵”,“击其头,则尾应,击其尾,则头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这些都是后来发展的,在西周或春秋中前期,这些还不是很流行。并且,那个时候打仗还是按照“军礼”进行的,即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各自摆开车阵,鸣鼓冲杀。一场战斗结束之后,便各自收兵。战斗的结束似乎也就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并不像后世一场战争包括很多次战斗。
    在战斗的过程中,也有些军礼需要遵守,比如我方大将遇到对方的国君,不仅不能积极追赶,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军一样执臣礼。这在后人看来是很奇怪的。《左传》中这样的记载屡见不鲜。其中有一次战斗中,晋国将领韩厥追赶郑国国君所乘的战车,可能是战马受惊了,郑国国君的战车突然转向,向韩厥这个方向跑过来,韩厥慌忙下车,脱下头盔,站在一边,毕恭毕敬地让郑国国君的战车驰过。这是不是因为各国君之间都是兄弟甥舅呢!
        车战是贵族礼仪文化的产物,春秋时代是车战大规模运用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打仗,一来规模较之后世要小得多,以致某些战争被史学家譬为村民之群殴。二来对阵也是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不像后来的战争,兵不厌诈,千里偷袭,不告而战。第三,当时主要的战争集中在华北平原地带,战车在防御和速度上有比较优势。后来随着战斗效率的提高以及战场范围的扩大,地域因素变得更为复杂,行军速度上要求也更高,于是就改用骑兵与步兵作战。春秋时期,晋国在争霸战中仍然用车战,但在对付境内的戎狄作战时就改用步兵作战,因为戎狄多分布在山陵地带,其形势不适合车战。到战国初期,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边的匈奴,推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成效显著,后来其他国家也纷纷进行改革,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模式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随着对战争的研究逐渐加深,一些关于战争理论的著作也不断的涌现,同样在技术层面上也会不断突破。在技术上墨家具有很高的水准。墨子在中国科技史上应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家,传说他曾经造了一个会飞的木鸟,在空中飞行了三天。在理论上则是《司马法》和后来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这都是大家相当熟悉的。
    战争的发展推动兵学理论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般来说《司马法》所记载的内容要比《孙子兵法》早,因为它主要是记载春秋时的军礼、军法和军事制度的,有一小部分涉及到战略问题,但这些问题又与西周礼乐思想密切相关,也可以看成是治国理论的一部分。《孙子兵法》就不同了,书中首先提到战争观,作者虽然承认战争不好,但却不得不有所准备,而且还进一步申明兵是“诡道”,这就意味着“兵以诈立”,显然与春秋时期“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思想南辕北辙。后人在研究《司马法》和《孙子兵法》的区别时即说:“《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因此,我们可以说《司马法》与《孙子兵法》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战争观。但说实话,《孙子兵法》所揭示的道理似乎更接近战争的本质,直到现在他仍能予人以启示,并被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贯通运用于实际。
    三.五御 古代的驾驶课程
    古代的战车都是单辕驾车,变换方向有一定的难度,四匹挽马全靠御手立姿以缰绳控制,没有专门的训练,难以适应作战的要求。对此他们专门开设的“五御”来熟练驾驭技术。所谓的“五御”就是:(一)鸣和鸾:和在车轼上,鸾在衡上。“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要统一合适,这是为了调试驾车的节奏。似乎是驾车的入手课程。(二)为逐水曲:指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训练御者在路面情况糟糕时的控制车的能力。(三)为过君表:君表即标示国君位置之旗帜。国君在会见诸侯、出兵征伐,或者组织打猎时,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帜加以标示,因此有人就认为过君表就是指,御者驾车经过“君表”时向国君行礼致敬。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训练驾车能力的方式,而是御车熟练后的结果。“君表”还指插着旗子的辕门,门中放置一些石墩为障碍物,车驶入辕门,车头两边与石墩的间隙只有五寸,车手要恰到好处从中经过。显然这是要训练车手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估算能力。(四)为舞交衢: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旋转适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节奏。这大概带有表演成熟车技的味道,应该是展现综合能力的课程。(五)为逐禽左:驱车追赶禽兽,并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便射猎。这应该是实战训练了。(李俊 编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