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见证中国教育近代发展(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古木靠“起重机”运入城
    广雅书院在1888年夏天竣工,筹建期历时一年半有余,花费银子共13万8千8百多两。院内屋舍宏丽、工料精美,亭园优雅,开院当日锣鼓喧天,盛况一时无两。为了营造书院内“雅”景,张之洞不仅在院内建馆、建莲塘,甚至从省城外运来数百年历史的古树。在山长楼前,记者见到一棵已有280年历史的高大的樟树。张子翔老师告诉记者:“这棵樟树是张之洞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从城外搬进来的,‘大树进城’曾引来无数围观者。”如今,校内有百年以上的名木古树24棵,多数建校时已有。
        设经史理经济四专业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张之洞,时任两广总督,主要任务为对付中法越南战事,为何耗资耗力创办学院?嵌于山长楼内、张之洞亲手所书的三块石碑可解此疑惑(旧时书院称“校长”为“山长”,如今广雅中学现存的“山长楼”即为“校长办公楼”)。
    通过碑文可见:张之洞提出办学宗旨为“治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又强调需“贯通古今、以践履笃实为主,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虽为清朝官府书院,但广雅书院的课程设置分设经学、史学、理学、经济学四门“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自行选学。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均引入声、光、化、电等近代自然科学。
        学生住校有补贴
    清末书院学规,与现在“校规”性质相仿。广雅书院的学规,参考了当时两湖书院的部分规条。有趣的是,记者发现,旧时学生住校,不仅不收费,反而还可以领到“膏火”作为补贴。例如《学规》中写道:肄业诸生,皆须住院,不住院者,不得领膏火。据了解,同时期广州有三间省立书院,分别为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及应元书院,因斋舍或少或无,不能住院,学风凋敝,因此张之洞成立广雅书院后,要求学生住校,以便“考其行检”。
        执信中学:
    执信墓藏校内创办文理分科

    学校内藏有墓地,这在中学中十分罕见,被评为广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执信中学就是其中之一。穿过古宫殿式的三孔穹门,走过上世纪20年代末期建起的南北两座红楼,步过荷塘环绕的执信桥,绕过大路和小道,记者随执信中学党委书记张水平来到朱执信墓前。
        学生每年扫墓
    1921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执信中学,目的就是为了纪念长眠于这片土地的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朱执信1920年赴广东策动桂系军队反正,在虎门被杀害。孙中山采纳了众人建议,决定建立执信学校。
    执信中学建于1921年,目前的校址于1927年秋启用。不少广州市民都知道沙河大街也有一个朱执信墓。张水平告诉记者,此墓原为衣冠冢,1936年内因位于广州市先烈东路127号的原朱执信墓有白蚁,将朱执信遗骸迁入现执信中学的朱执信墓,而原墓作为衣冠冢。
    执信先生墓地周围大树环绕,有石狮守卫。张水平告诉记者,学生每年清明时节,必定会到先生墓前献花,举行纪念活动,大声朗读祭文。毕业之时,也必定会到先生墓前献花,这已成为一项传统。
        创“六三三”新学制
    作为国民革命政府创办的学校,无论在学制及思想上,均走在当时的前列。据校史记载,执信中学建校初期,已在全国推行新学制。自创办开始即实行“六三三”新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到1924年,高中分甲(文)乙(理)两部,均实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学生需学习国民要义、经济思想、军事教育等等,由于时局混乱,女生还需要学习看护知识。在操行上,执信学规强调“尊重他人之人格及自由”。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社团活动:学校成立了“对外后援会”、“平民学校”、“平民识字学校”等组织,通过演讲、办刊物、免费教育等途径,以响应国民革命政府发出“一致共同奋斗方能完成革命求得中国自由平等”的倡议,唤起民众一致对外。 
        培正协和:
    清末教会学校北欧建筑风格

    广雅书院兴建同一时期,中外基督徒所办的教会学校亦相继出现。真光、培正、协和、培道等学校,正是清末教会学校的代表。
        建筑基本与华侨有关
    培正中学最早创办于1889年,如今位于东山培正路2号的校址正式启用于1907年。培正校园内,所有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建筑,基本上都与“华侨”有关。例如建于1929年的“美洲华侨纪念堂”,由美洲华侨捐资建成。又如建于1932年的澳洲楼,共三层及一地下室,由澳大利亚华侨捐资兴建。校内“古巴堂”是由古巴华侨捐款所造。原来,在培正创办之初,是采用募捐的办法筹资的,主要是:无论教内外人士及中西人士有乐捐银500元及劝捐银1000元者,得推荐一人入学肄业免收学费。捐款超过此数者,均按数递加。因而,吸引不少港澳同胞和华侨乐捐。
    培正伫立在“东山”上,协和则建于“西山”之上。协和中学建于1921年,初时亦是教会学校,校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协和堂、道恩堂、毕惠馨堂、碧卢堂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传达室。协和中学党委书记蔡焯基对教会学校的建筑颇有研究,他发现:“无论是培正还是协和,建筑物均倾向于北欧风格,色彩多用砖红色。建筑多向北面,且仅北面有走廊”。
        读《圣经》也习“八股”
    教会学校学什么内容呢?根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记载,清末民初广州教会学校所编配的课程,除了注重基督教的《圣经》,也随当时的学习风向,兼授八股诗赋。当然,属于“新学”的自然科学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物理、化学、数学、地理、体操、劳作等课程。
    在1925年以前,广州的教会学校大多数教师是基督徒。除了注重宗教教育和一般的学科外,还特别推崇英语,几乎成为半英语学校。在培正中学的很长岁月里,除了本国语文一课外,其他各科都多用英语教授。
        班主任、日志制上世纪20年代已有
    在前身为图书馆、现以改造为校史博物馆的广雅“冠冕堂”,记者就发现,原来班主任制、日志制等上世纪20年代已存在。当时,中国著名教育家梁漱溟担任广雅的校长(当时曾改名省一中),他所创立的“三制”对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界都有很大影响:一是班主任制,每班设班主任一人,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主持该班的教务、事务、训导。二是“日志制”,学生每天坚持记日记。三是“晨操制”,学生每天早晨起来集体做操,进行体育锻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