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文革中大学毕业分配:谈恋爱的到最远的地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摘周刊 佚名 参加讨论

    对于分配的原则,首先是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工矿。其实还有一个“面向农村”,因为我们是工科学校,不存在去农村的问题,也就不提了。当时真正起作用的,是大家基本上遵循了一条不成文的原则,那就是在高校分配中普遍运用的“远分对儿、近分赘儿,不远不近分光棍”。凡是在学校期间搞对象的,成对的,一律往最远的地方分。那时候,学校规定大学生是不能在校搞对象的。虽然文革中这种事没人管了,但那种惯性还存在,搞了对象就像欠了大家似的。所以分去远方,也认了。
    至于“赘儿”就是家庭有困难的,需要照顾的。比如独子独女的,其实在那时并不多。大部分还是照顾了家庭出身好的,掌权一派的。
    那不近不远的就是没有牵挂的“光棍”了,我当时就是属于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为了尽量不到最远的地方去,我报了个偏远的哈尔滨铁路局。除个别同学有着意要分个特定地方外,大部分同学并不是特别在乎去向。这应该感谢17年党的长期教导。大学生的心理大多存在“好男儿志在四方”和“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思想观点。另外,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同学急于早分配,尽快解决经济问题。
    公布最后落实分配方案时,大家都很平静。因为基本的去向已清楚了,反倒有终于解脱了感觉。欧同志就说了两点,感谢大家对他领导的分配工作给予的支持;希望同学们斗私批修、顾全大局、服从组织、服从分配。在一阵有礼貌的掌声后,欧同志亲自宣读了每个人的分配去向。
    分配工作也只用了3周的时间,于1968年7月底前结束了。就在公布完结果,大家忙着离校的时候,发生了首都工宣队进驻大专院校,在清华大学武装冲突,开枪打死工宣队员的事。但对于拿到分配通知书的我们,已没有人去理会了。
    文革两年,使所有人都变得冷漠了,冷漠得连一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照个像的愿望都没有了。大家各自匆匆离开学校,自奔前程,谁也没有离别时的惜别之情,这一切成了同窗6载的最大遗憾。
    (据《文史精华》石玉林/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