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听叶公超教英文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读书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翻译名家许渊冲先生在三联书店出的自传《逝水年华》,着重叙述了作者在西南联大以及在巴黎留学时期的个人学习和生活,追忆了自己的师长赵元任、叶恭超、钱锺书、吴宓等人。作者说:“回忆起来,最难忘的还是从大学时代到留学时代这十二年。而这十二年中,最值得回忆的,却是别人的轶事。”
    一九三九年一月四日上午八时,我们在昆华农校西楼二层的小教室里,等南开大学教授柳无忌来上“大一英文”。我坐在第一排靠窗的扶手椅上,右边坐的一个同学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宇之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时时闪烁出锋芒。他穿的黑色学生装显得太紧,因为他的身体正在发育,他的智力又太发达,仿佛要冲破衣服的束缚;他穿的大头皮鞋显得太松,似乎预示着他的前程远大,脚下要走的路还很长。一问姓名,才知道他叫杨振宁,刚十六岁,比我还小一岁呢。十八年后,他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是我国得奖的第一人。
    老师来了,他穿一件灰色大衣,里面是一套灰色西服,再里面是一件灰色夹克,脖子上还围了一条灰色围巾,仿佛是把灰蒙蒙的北国风光带到四季如春的昆明来了。他一进来,就问我们上什么课?我要在杨振宁面前露一手,抢先用英语回答,老师也用英语说;他是代柳无忌教授来上课的。后来才知道他是联大外文系主任叶公超教授。早在美国求学时代,他已经出版了一本英文诗集,得到美国桂冠诗人弗洛斯特赏识,后来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又和英国桂冠诗人艾略特(又译爱利恶德)时相过从,是第一个把艾略特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叶公超散文集》220页还引用了艾略特的话说:“一个人写诗,一定要表现文化的素质;如果只是表现个人才气,结果一定很有限。”
    叶先生二十三岁回国,就在清华、北大任教,也许是我国最年轻的英文教授。他在清华教过钱锺书的“大一英文”,用的教材是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他曾挖苦才华过人的钱锺书说:“你不该来清华,应该去牛津。”后来他在北大任外文系主任。在联大时,“大一英文”都用清华编的《英文读本》,前几课多是英美作家谈中国的文章,如毛姆的《苦工》,赛珍珠的《荒凉的春天》,兰姆的《论烤猪》,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等。叶先生讲课时说中文多,说英文少;问得多,讲得少;从不表扬,时常批评;但讲起词汇的用法来,却很精彩。记得他讲《苦工》时,碰到“补丁”一词,他讲得很生动,仿佛要用一个“补丁”来弥补没有讲过的其他词汇的损失。他讲《荒凉的春天》时,杨振宁问他:“有的过去分词前用be,为什么不表示被动?”这个问题说明杨振宁能注意异常现象,已经是打破“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的先声,但叶先生却不屑回答,反问杨振宁Gonearethedays为什么用are?杨以后有问题都不直接问他,而要我转达了。二月八日他讲《生活的目的》时,先要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才念一句,他能说出学生是哪省人;学生念得太慢,他就冷嘲热讽,叫人哭笑不得。轮到我念了,我在别人念时没听,只顾准备下面一段,所以念得非常流利,满以为不会挨骂了,不料他却问我:“你读得这么快干什么?你说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在上一段,我没有听,自然也答不出,他就批评我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他不但批评学生,也批评作者,他认为林语堂不如兰姆幽默,因为“幽默不是一般的开玩笑,或是讽刺,或是诽谤,而是能看出一桩事理或一句话中本身的矛盾冲突”。他对别人要求很严,考试要求很高,分数给得很紧:一小时考五十个词汇,造五个句子,答五个问题,还要写一篇英文短文。杨振宁考第一,才得八十分;我考第二,只得七十九分。而杨振宁物理考一百分,微积分九十九,是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后来,我在《清华校友丛书》二十八册读到《杨振宁趣谈灵感》一文,他在文中说:“科学家在‘领悟’的刹那能够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相关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借以解决长时间耗尽脑汁、搜索枯肠仍未解决的难题,或者缔造一个科学领域中的新发现。”
    我在北京大学《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的序言中,引用《杨振宁访谈录》八十三页上说的:“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然后,我把他的文化方向论和当代的翻译理论联系起来说:“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也是走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而西方科学的翻译理论却是走向准确而具体。杨振宁又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我却想到: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够准确,但是简明好记,用在‘理解’上如果是一个缺点的话,用在‘传达’上是不是一个优点呢?”这样,我又把他关于法律和诗的论点,和翻译的“理解”与“传达”联系起来,觉得解决了一个翻译界长期间争论不休的问题。自然,关于翻译理论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而根据我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五大名著及世界文学十大名著的经验看来,我的翻译理论是站得住的,并且在联大时代老同学的书中,找得到理论的根据。
    六月二十四日晚上七时,外文系在昆华农校三楼开联欢会,叶先生用英语致词,英国教授燕卜荪朗诵了他的诗,四年级同学演出了一幕英文短剧。比起燕卜荪来,叶先生和毕业班的英语说得都不流利,使我觉得叶先生严于责人,宽于待己。晚会上还有猜谜活动,我猜中了两个谜语:一个是“何以见江东父老?”打《水浒》中一个绰号,谜底是“没面目焦挺”;另一个是“少牢头,少娘脚,像美人,实在辣”,打一个字,谜底是“姜”。我还得到了小奖品。
    一九四〇年秋,叶先生离开联大,弃学从政,去伦敦任中国驻英宣传处处长。回国途中,他坐的船被日本飞机炸沉,人也被俘,受到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跳水逃生,遇救脱险,后来在南京当了外交部长。我出国前去看他,他还像在联大时一样,劈面就是:“你要出国镀金去了。”叫我下不了台,只得答道:“老师已经镀成金身,学生只好去沙里淘金了。”
    《钱锺书传稿》中说:“叶公超太懒”,作为学者,这话可能不无道理,因为胡适要他和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合译《莎士比亚全集》,结果他一本也没有翻,却让梁实秋一个人译完了。( 作者:许渊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