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语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植入学生心中,使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有更好的传承。而古诗词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真实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在古诗文中,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还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教师在讲授古诗文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进去,相得益彰。 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老师在教这些名诗佳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从一问一答的对话到面面俱到的讲解,从不求甚解的翻译到侃侃而谈的分析,到最后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让老师困惑,让学生厌烦,连诗文本身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传统文化的渗透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从何而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尤为重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才能更好的走进诗文,走近诗人。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二、注重诵读 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语文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读来替代我们过去教学中的讲,还原古诗词教学的原生态。由品词译句,由句入境、由境悟情,采用多种方式品读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古诗词情境,增加多种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独角戏”式讲解变成学生间相互的讨论、启迪和学习,从而由诗文入诗境进诗情。 老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古诗词,借助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领悟诗人在诗中所赋予的情感。通过古诗今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利用电脑网络制作的教学课件以及网络上可利用的古诗词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它们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快捷”等特点,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参与活动,通过经典古诗词的配乐朗诵、歌曲、动画、课本剧录像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國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背诵的古诗中,有不少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不具备一定的哲理性。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王安石在《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李绅在《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的意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还有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更有《墨梅》中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 五、日积月累中积累传统文化 作家秦牧说过:“青年人的记忆力很强,背诵名篇、名言会终生受用。” “读读背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是不应忽略的。与此同时,班级内部设立了“古诗乐园”专栏,由学生课前写好一首古诗词或一组古诗词名句每隔2~3天请学生更换内容,并请每位同学做好摘记,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古诗素养,还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总之,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作者:汪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