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7)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学术研究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一点在那些喜欢引用“子曰”的人们中间,可能已并非什么秘密,故对“子曰”的分析、判定、鉴别,在孔门后学那里很早便已开始。据《孟子·万章上》,“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儒家重视君臣父子之序,同时又主张“尚贤”,这样,“盛德之士”与君主、父母如何相处,便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孟子》的上述内容也见于其他典籍,《墨子·非儒》:“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蹴然,此时天下圾乎!’”《韩非子·忠孝》:“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可见,“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已成为当时一种较为流行的“子曰”,但孟子经过分析,则斥之为“齐东野人之语也”。又据《荀子·儒效》,“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负扆而坐,诸侯趋走堂下,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恭矣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孰谓周公俭哉!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曰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故外阖不闭,跨天下而无蕲,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戒矣哉。’”周公“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与儒家的道德标准完全一致,说孔子有这样的言论并非没有可能,而荀子则通过分析周公代成王摄政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荀子的结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他不停留于“子曰”的外在形式,而是将“子曰”的内容放置于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来进行解释、判断、分析,荀子的这种“释古”较之于那些非“信”即“疑”的简单做法显然更为合理,也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对于典籍以及出土文献中的“子曰”,与其急于将其归于孔子,以放大孔子的思想,塑造新的孔子形象,不如通过“释”——具体的解释、分析,以区分众多“子曰”的真正归属,并在“子曰”的形式下探求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作者梁涛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①] 邢文:《楚简〈缁衣〉与先秦礼学——孔子礼学的再考察》,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下册第1784页;又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下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97页。 
    [③] 胡玉缙:《辑子思子佚文考证》,《许庼学林》卷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4页。 
    [④]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三(1924)年版,第101页。 
    [⑤] 参见拙文:《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台大历史学报》第25期,2000年。 
    [⑥] 原文为“虽非正其辞”,据文意改。 
    [⑦] 参见王葆玹:《晚出的“子曰”及其与孔氏家学的关系》,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论文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下册第1820页。 
    [⑧]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361页。 
    [⑨] 笔者曾指出,早期儒学包括六艺之学(早期经学)和社会人生之学(子学)两个层面,《论语》所记主要是孔子社会人生之学(子学)的内容,而主要不是其关于六艺的言论。参见拙文:《早期儒学的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光明日报》2004年8月5日。 
    [⑩] 笔者曾指出,汉代确实有《论语》类文献,这就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录的《论语》类文献,包括《论语》、《孔子家语》、《孔子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以及各种解释《论语》的《说》和石渠《奏议》等。 
    [⑪] 如,“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阳货》)与“勇而无礼则乱”(《泰伯》);“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与“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以上两段文字中,“义”和“礼”实际可以互换,二者含义基本相同。 
    [⑫] 陈大齐:《孔子学说中的义》,载氏著《孔子学说论集》,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版。 
    [⑬] 这样的规定在先秦典籍中常见,如,“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大略》) 
    [⑭] 余敦康:《夏商周三代宗教——中国哲学思想发生的源头》,《中国哲学》第24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⑮] 参见拙文:《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与年代》,《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4辑,2004年。 
    [⑯] 清钱大昕说:“《坊记》一篇引《春秋》者三、引《论语》者一。《春秋》孔子所作,不应孔子自引,而《论语》乃孔子没后,诸弟子所记录,更非孔子所及见,然则篇中云‘子言之’、‘子曰’者,即子思子之言,未必皆仲尼之言也。”(《潜研堂文集(卷十七)•论子思子》) 
    [⑰] 冯友兰:《冯序》,《古史辨》第六册,开明书店,1938年9月;《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世界日报》1935年5月14日。 
    [⑱] 廖名春:《试论冯友兰的“释古”》,《原道》第6辑,2000年;又载廖名春著《中国学术史新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⑲] 郭沂:《从“疑古”走向“正古”》,《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全文又见《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 
    [⑳]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文化》第7辑,1993年;又载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信古、疑古和释古”》,《原道》第1辑,1994年;又载李学勤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值得注意的是,廖、郭两文均忽略了唯物史观这一点,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将史学理解为狭义的史料学。 
    [21] 参见拙文:《“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儒林》第1辑,2005年。 
    [22] 参见拙文:《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和年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