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教科书中"错误"的历史知识曝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前段时间,偶然接触几本小学《语文》书,翻阅之后发现其中几个历史知识存在纰漏,现将具体问题指陈如下,并稍加分析和拓展。 
    《明日歌》的作者不是清代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06年10月第1版,2011年12月第6次印刷)第6页选用了《明日歌》,其中标注作者是“[清]钱鹤滩”。其诗如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钱鹤滩是清代人吗?不是的!他是明代人。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明代卷”《鹤滩先生遗事》记载:“钱先生讳福,字与谦,家近放鹤滩,因自号鹤滩云。幼而颖异,八岁能属文……弱冠补博士弟子……年二十六举于乡,三十魁省试,及奉廷对,赐进士第一人。三年告归,又四年以大计罢,又七年而终。”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知:钱鹤滩,原名钱福,号“鹤滩”,华亭(今属上海)人,他才华出众,是明代状元(进士第一),在考取状元后14年去世。
    《明史·孝宗本纪》也记载了钱福考中进士的事: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三月丙辰,命天下预备仓积粟,以里数多寡为差,不及额者罪之。庚午,赐钱福等进士及第”。
    综合以上可知:钱鹤滩1490年中进士,14年后去世,他应卒于1504年。而清代是从1616年开始的,所以钱鹤滩绝不可能是清代人。
    钱鹤滩有《鹤滩稿》(明万历三十六年沈思梅居刻本)等著作流传至今。《明日歌》一诗即收录在《鹤滩稿》“卷一”之中,原诗如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朝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不难看出,前面所提到的语文书中的《明日歌》与钱鹤滩原诗是略有差异的。
    乐羊子不是战国时期的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004年11月第1版,2012年11月第9次印刷)第144页介绍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并为这个成语配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正是我们熟知的“乐羊子妻”的故事。
    文字如下:“战国时期,有个叫乐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里,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都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战国时期有叫乐羊的人吗?有的。《史记》、《战国策》等书都记载了这个人,他是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大将,是著名军事家乐毅的先祖,但此乐羊和“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并非一人,“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是东汉人。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让人敬佩和惋惜的是,乐羊子妻后来为了反抗强盗的暴行而刎颈自尽,其夫乐羊子后来成就如何,《后汉书》未作交代。
    薛勤未曾质问陈蕃“一屋不扫,怎么扫天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09年3月第4版,2012年6月第4次印刷)第112页《“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写道:“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文中讲述的是人们熟知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由此可知,薛勤并没有质疑和反问15岁的陈蕃,而是对其持赞赏态度。
    陈蕃是东汉名臣,曾任尚书令、太尉等职,为人刚正,因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敬重,后来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事败被杀。有学者研究称,清末学者刘蓉的杂论《习惯说》中有“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一语,后人可能据《习惯说》和《后汉书》附会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曹冲“称象”是“五六岁”时的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2001年12月第1版,2010年11月第10次印刷)第89页有《称象》一文。其中写道:“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冲“称象”是七岁时的事吗?这样说不够准确。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三国志》中可以看到“魏书·邓哀王冲传”,其中写道:“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引用了晋代学者虞溥《江表传》中的文字,其中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事,《江表传》中称当时“邓王冲尚幼”。联系《三国志》和《江表传》中的文字分析,说曹冲“称象”时“五六岁”更为准确。虽然“五六岁”和“七岁”相差不多,但对曹冲短暂的一生(十三岁生病,不久即离开人世)而言,这个误差还是不小的。
    文并图/王佳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