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楼宇烈论文:熊十力“量论”杂谈(三则)(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者,注意于两种思维方法的前后关系。如他说:“余之学,始乎思辨,而必极乎体认,但体认有得,终亦不废思辨。”[16]又说:“见体以后,必依性智而起量智,即昔儒所谓不废格物穷理之功是也。”[17]“专事修养者,大本既立,毋须绝圣弃智,将见一切知识,皆是称体起用,所谓左右逢源是也。”[18]总之,这些说法,都是以体认为本,比较强调“融思辩以入体认。”[19]
    一者,则注意到两种思维方法的互补作用。如他认识到“吾国学术,夙尚体认而轻辨智,其所长在是,而短亦伏焉。”[20]因此,他认为:“中西文化,宜互相融和。”“中国人诚宜融摄西洋以自广。”[21]提出“诸生处今之世,为学务求慎思明辨,毋愧宏通。其于逻辑,宜备根基,不可忽而不究也。”[22]他甚至批评那种只知空谈本体而不求辨物之知的现象说:“宋明诸儒不求思辨之术,虽高谈体认,而思辨未精,则不以浑沌为体认之实得者鲜矣。”[23]具体说:“程朱一派,其释大学格物虽无误,而其治学精神究不在此,故未尝注意于格物之术。陆王一派,求识本体,固立乎其大,独惜曲解大学格物之教,高谈本心,忽视格物,其流不趋于佛家出世,即有离群遗世,甚至玩世之病。”[24]由是,他指出:“人生囿于实际生活,渐迷其本来,即从全体的生化大流中坠退而物化,至于全整体分离。尚赖有理智之光与思辨之路,以攀缘本来全整体的理则,而趣向真实。”[25]至此,熊氏已一改以往把理智思辨视作体认本体的蔽障之论,而正面地论述了理智思辨亦有助于体认本体,甚且是体认本体的全整体性过程中不可或缺者。这是熊氏在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此外,他对于当时那种“缺乏独立创造精神”,“目炫于西哲理论,而又不曾自用思辨”[26]的状况也甚不满意。鉴于这样一些认识,熊氏明确提出:“余于哲学,主张思辨与体认二者交修。惜《量论》未能写出。”[27]又说:“哲学方法,则思辨与体认须并重,余欲为《量论》一书,明此义。”[28]玩兹语意,“思修交尽之学”乃熊氏准备在《量论》中充分加以阐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熊十力对于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评介,是有许多片面不妥之处的,他的融合方案也未必妥当,但是他能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应当“使两方互相了解”,这还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就今天来说,深入研究中西各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特点,从而相互取长补短,以发展思维科学或认识论理论,也还是哲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熊氏所走过的道路是可资参考的。
    “本心天然之明”和“天机乍动”
    熊十力在论述体认本体时,反复强调“体认即本体之炯然自识”[29],“夫见体云者,即本体呈露时自明自见而已,非以此见彼也。”[30]因而,他十分推重王阳明的“良知”说,认为阳明《咏良知》诗[31]深得中土历圣相传之血脉。对于达到本体自明自见的方法,他认为主要是通过反省内证的修养工夫,如果做到“私欲净尽,杂念不起,即是见性之候;湛然虚明,乃是真体当下呈露。”或者说:“盖人人皆有自明自了之体,一念熄染,当下便是也。”[32]
    熊氏把体认本体当作哲学的根本宗旨,认为体认即是“自明自了”,强调体认只是一种修养工夫,以及体认应彻底排除概念分析、逻辑推理等等观点,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应当用专文来进行评述。在这篇杂谈中,我只想就熊氏在强调体认中,对于主体在认识中能动作用的有关论述,谈一些想法。关于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熊氏有两点思想值得注意:
    一、熊氏十分强调主体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如他说:“知识固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应,然知识之成,毕竟有内在的主动力,深入乎物,了别乎物,才成知识。此主动力,即吾人本心天然之明,所谓智是也。”又说:“智是本心天然之明,知识是习种乘天明之动而起。”[33]这里所谓的“习种”,熊氏有时也称作“习染”等,是指过去的一切经验和记忆。他在这里强调感觉、经验有待于认识主体的整理,才能成为知识,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受到康德关于“先验范畴”理论的影响。但实际上他恐怕主要是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中获得启示的。如他曾说:“余最喜阳明为求智者指示用力之要在一致字。致者,推广之谓。吾人于所本有之智,必尽力推动与扩大之。”[34](《明心篇》)“推致此良知或正智于事事物物,而悉得其理,是谓格物,亦即是扩充此智也。若孤守其良知,而不推致于事物,便不是扩充。”[35]熊氏正是从此中悟到“本心天然之明”的能动作用的。不过,我们应当看到,熊氏在论述“本心天然之明”的能动作用时,并不完全排斥经验的作用。他指出,“推论固须有已往经验为据,想像亦不是凭空幻想,必有过去经验为凭依。”因此,“本心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习染之杂乘”。“故曰思维作用,不纯是本心天然之明,不纯是良知也。”[36]熊氏看到思维作用“不纯是良知”,显然比王阳明要高出一筹,深刻得多。至于他们担出的“本心天然之明”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起着“深入乎物,了别乎物”的“内在主运力”作用,也还是今天认识论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熊氏在论述修养工夫中,对于禅宗以公案来启发人的思考的方法,甚为赞赏。他说:“宗门每举公案,使学者凝神去参究。根本处参透,而后可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矣。余甚喜宗门此种参究法。”[37]熊氏从通过这样的凝神参究而达透悟的方法中,体悟到由此而爆发出来的思维的创造力。对此,他称之为“天机乍动”或“明几骤然开发”、“机趣发生”等。此说与禅宗“顿悟”或所谓“灵感”相似。
    熊氏说:“余固知,凡为格物之学者,不得不用纯客观的方法。然当其解决重大问题时,必先之以假设。作假设时,却只靠内心天然的明几(自注:即天机),当下有所启示,而受得住考测。”[38]又说:“余相信,一切学术上之重大创见,皆自天机乍动而来。天机即是一点明几骤然开发。”[39]那末,此“天机”何得“乍动”,“明几”何得“骤然开发”呢?熊氏强调说,这是积学而致,是强探力索而逼出来的。他批评说:“有谓机趣发生不由积学所致,此乃大误。”[40]他运用上述禅宗参公案的方法解释道:“大概学人平居常在格物穷理之中,时有难关,困而未通,辄息虑以凝神。未几,智力以解黏去缚,而骤显其活动,即天机发而理趣生,理道突然著见在前。”[41]他也肯定了一位提问者的如下说法:“一点明几开发时固是骤然,但在平日自是早有问题,曾向多方面去强探力索,久而后逼出一点明几来。”并且补充说:“欲他(指明几)开发,必须吾人真积力久,一方面逼他出来,一方面提供许多有用无用的材料,他才忽然开发出来。”[42]熊氏还注意到,由思维这一特性所获得的创见,并非是最后的结论,而是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他在论述了假设靠明几启发出来的之后说:假设在“这时自是一个浑沦的模样,向下却要实测、分析,种种方法,博求证明,方可以假设成为定案。”[4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