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话语权 周宁:这些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渐渐增多,但在这些讨论中,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仅仅讨论物文化不能使中国在世界文化秩序中立足。从舞龙舞狮当中,西方感受的只有热闹的气氛,不解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国家怎么总是以这些雕虫小技示人。中国并没有向世界表达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这种精神核心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包含中国对于这个世界和未来的理想。失去了这个精神核心,文化就不能感动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一心扑在经济发展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发现,虽然生活水平提高这么快,幸福感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国际上,我们成了经济强国,但软实力跟不上,国际环境在恶化。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在文化。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但思想转型在基层没有跟上,地方在执行过程中都只提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实际还是经济问题。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胜出一筹,除了技术层面的先进性,另一个就是正义战胜邪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是西方文化中让人着迷的人性和爱的感染力。 摩罗:中国在现在世界上缺少话语权,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力有很大关系。一个群体需要通过文化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体系,如果只用西方的话语权体系指导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结果无疑是中国不仅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受西方控制,文化上也只能是西方的附庸。很多中国人热衷出国旅游,并不是因为那里风景多么好,而是到了那里便更接近西方的话语权,以消费西方文化产品为荣,自己获得正宗的文化身份,“我也是能在巴黎和纽约消费的人”。中国文化的振兴必须是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振兴而来,如果认为所谓民主、自由、人权上只有西方才有,我们便不能在文化产业上好过西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在当下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是个短板,一旦通过调整国民教育思路补上这个短板,中国的影响力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反之,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依然没有话语权,依然是别人的“打工仔”。 张颐武:中国传统的文化并非不能和西方文化进行沟通,传统文化中,比如做人的方式、价值观都对世界有价值。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的中心,要和中国打交道,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实际上,外国人现在对中国主动了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经随着经济实力在日益提高。 中国搞文化产业时间很短,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30多年迅速崛起,其文化上的弱势地位要迅速改变并不容易。但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别的不说,你看中国人在好莱坞大片中的形象,实际上已经发生深刻改变,这其中既有好莱坞的市场意识,也暗示着西方对东方文化魅力的重新发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