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ok-up”这个词翻译成中文实在难,因为它在英文中的意思也众说纷纭,不过通常用来描绘美国大学生在校园里的露水姻缘,如同纽扣搭袢(hook),聚也有缘,散也寻常。翻译成“勾搭”太过猥琐,说“一夜情”又太过限制,所以这里只好用个古雅的“邂逅”来充数了。 我对美国青年男女的这种交往方式一直不甚了了,直到最近看了社会学教授凯瑟琳伯格(Kathleen Bogle)的著作:《邂逅:大学校园里的性,约会和关系》(Hooking Up:Sex,Dating,and Relationships on Campus)。伯格说,媒体时常哀叹二十一世纪的校园里男女关系混乱随便,青年人无视性病、爱滋病的肆虐,其实对实际情况并没有真切的了解。而她则耗时五年,查阅学术研究,深入采访了七十六名男女大学生和新近毕业生,又和不同人群进行过几百次有关谈话,才写成此书,希望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话语来揭示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美国异性之间的交往模式一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十世纪初,男人必须去女方家里拜访,经过家长和亲人的“考核”,才能成为“合法”追求者。二十年代以后,约会(dating)成为社会主流:男方提前邀请女方一起去外面娱乐,包括看电影、看演出、吃晚饭等,由男方主导,也由男方会帐,重点是两人脱离家长的视线单独在一起,因此肢体接触的亲密程度也相应提高。到了六十年代,因为美国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例如私家车的普遍、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婚龄推迟、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剧增、对于婚前性行为接受程度的提高等,邂逅文化逐步成型。 有研究证明,除了少数民族或者非常虔诚的宗教信徒,美国本科生在大学都有过多次“邂逅”的经历。这可能仅是亲吻、抚摸等行为,也可能指发生性关系。邂逅发生的情境一般是一群男女大学生喝酒聚会,而不是两人单独会面,男方也没有钱财方面的负担;双方通过视线接触、身体语言等转弯抹角地表示好感;男女会选择公众或者私密的场所完成邂逅;多半是好说好散的“无情游”,只有少数会发展成更稳定和排他的一对一男女朋友关系。甚至有人说,如果有意进一步深入发展,那么两人多半不会急色地马上上床,否则女方会被男方视为轻佻,而男方也会被认为不够尊重女方;反之,如果双方都无意继续,在性亲密方面倒更放得开。 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这种交往的新方式在大学校园流行呢?伯格认为,美国人目前的平均婚龄是男子27岁,女子25岁,大学常被认为是在性方面探索、放肆、随便的时期。独特的校园生活又为邂逅提供了便利:大部分学生出身和背景相似;一起上课、参加活动,增加亲密、熟悉感;两性交往没有障碍;住处和酒吧非常靠近等。校园里的邂逅文化有负面影响。例如,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让他们模仿同伴的行为;使他们产生认知混乱,夸大校园的性关系紊乱。邂逅文化也彰现了男女之间不平等:男生伴侣多被恭喜,而女生则会被骂为“婊子”(slut);男生掌控两人关系的进展,女生一厢情愿的话,只会被弃如敝屣。 有趣的是,邂逅文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会转换成约会文化。校园之外的大社会不再提供熟悉、安全的氛围,生计压力也让“疯狂派对”成为过眼烟云。成年人交往时更加谨慎、保守,因为大学时代的“延长青春期”已经结束。作者说得好,人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看似私密的男女关系其实也由文化的“大剧本”控制。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冯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