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当今社会,不管是初、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这充分说明文言文的重要性。 我们根植于这块土地,就应当对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学习与了解。现在有不少的人,包括部分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言文,甚至是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想学那些“现买现卖”的内容,对眼前功效不大又有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内容因觉得无用,就不去学。这种只看眼前、目光短浅的行为和现象,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被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1)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不二选择,见“言”重“言”而忽视“文”漠视“文”的课堂比比皆是。(2)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词翻译、逐句讲解,事事都有教师越俎代庖而求其通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喋喋不休、独霸话语。(3)学生在热衷网络语言、迷醉武侠小说的同时,他们的阅读兴趣正与古文渐行渐远。在文言文课堂上,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成了字词句的刻录机,很少有灵动的智慧火花闪现,教学主体在神圣的教学殿堂上渐趋萎靡。教师一腔爱古文的感情,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尴尬,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文字的锱铢必较,留给学生的必是零星琐碎的印象。要想提高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应该从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愿意学的内容。吕叔湘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归纳为四种:一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典故;二是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是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是为了写好白话文。 因此,教师对文言文进行必要的文字疏理是不可或缺的;要适当地点拨,把那些死的知识讲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积累的良好习惯。我认为把握好以下“三要”是关键。 1 要“文”“言”并重,析词理趣,两手并抓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既要懂文内之意,也要懂文外之意。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借十分凝结的语言来承载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可从疏理到感悟,结合学生实际从“言”和“文”两方面进行教学。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如《史记》、《论语》等,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这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博大。古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领悟了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 古文中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多少思想、道理是从其当中得来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上善若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等,这些精彩的语句俯首皆是,可以回味一生,终身受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