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每一个构件,一块砖,一片石,都隐含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会让学生更加关注建筑学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课的兴趣。 在授课中,不仅要做纵向联系,更要做横向分析。做横向分析更要联系文化人类学,探析文化人类学与民居的关系。比如,在讲完羌族建筑和藏式建筑后,让学生分析:羌族和川西北藏族同处相似的场地条件,为何产生出不同的建筑形态?西藏民居和川西北藏式民居地处不同地域环境,为何具有相似的建筑形态?类似的问题很多,如北京四合院与山西大院等,这些问题无法从建筑学本身得到解答,必须联系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才能做出比较完美的解释。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设置,学生们更加明白:民居不仅仅是建筑,它包含着许多文化信息。 除了文化人类学,民居研究与历史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皖南民居、山西大院为何如此精致?这与其发达的商业经济关系密切;陕北窑洞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密不可分。 可以说,中国传统民居课是从中国建筑史课体系中分出的一支,两者关系密切。因此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讲授《中国建筑史》“陵墓”一章中,关于“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为什么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陵墓?”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类早期的“魂灵观”开始分析,才能理解其原因。 三、民居课中的实地调研和建筑设计 根据教学计划,民居课的实地调研安排在上半学期,其成绩占民居课总成绩的60% ;建筑设计安排在下半学期,其成绩占民居课总成绩的40% o 在以前民居课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安排实地调研这一环节,结课方式多是闭卷考试或写一篇小论文。这两种方式对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我们运用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田野调查法来充实民居课的教学内容。田野调查强调的 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 特征。按照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程序、注意事项 等方法进行民居调查。调查内容比较多,包括社会组织、经济、人 口结构、民俗风情、村落布局、住宅结构、自然环境等。调研方式 包括查阅资料、实地测绘、请教专家和访问交谈等。通过调研并结合课堂讲授的传统民居知识进一步认识文化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测绘感知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了解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加深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感性认识。实地调研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组,一般3一5人一组。根据每组的具体情况选择调研地点,并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调研步骤分为:(1)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择目标点、查阅资料、准备工具、动员等。(2)现场工作阶段。包括现场作业和访问交谈。现场作业包括草图、测量、整理测稿、仪器草图、填写数据表格、现场校核、拍照片等;访问交谈主要是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村落基本情况。(3)内业作图阶段。包括上机作图、成图校核验收、成图打印、编目、成果存档。最后每组交一份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民居的一种方法,可以更深人地了解民居的基本信息;同时培养了对民居的兴趣,在实地调研中,尽管很累,但学生们兴趣十足。 下半学期的建筑设计主要是在民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上半学期的调研,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村落布局、民居形态、民俗风情等有了比较深人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设置和当地传统建筑密切相关的题目加以训练,比如乡村小学、乡土博物馆、新农村建设、文化站等,建筑规模控制在1500一5000平方米之间。按照实地调研的小组,每组共同完成一份设计。通过设计,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和技术,比如民居的生态、节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将设计纳人民居课是我们的一种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发现学生对民居课中建筑设计这一环节兴趣十分浓厚,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做好民居课中的建筑设计依然是我们探索的问题之一。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应用到建筑学专业的其他课程,r匕如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 四、总结 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纳人民居课和其他相关课程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近几年的教改中取得了一点经验,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将文化人类学多深的内容纳入民居课比较合适,调研报告的深度如何掌握等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同时,尝试在宏观视野下如何将相关课程融合、交叉授课也是文章的月的之一。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探索中,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郝占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