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认识自己才能的性质与限度 (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我发现自己与现时一些学者有一很大的不同:就是我老觉得自己的限制,老是不那么自信、犹疑不决(不是那种表面的谦虚)。我甚至现在有时还会怀疑:是否我对《良心论》的冷处理是错了,甚至我冻结正义理论的写作也是错了,我故意放慢写作的速度,乃至想强调严格的学术规范、注释、引语、工夫、占有材料也不完全对头,一个阶段总是只有一个阶段的思想成果,我也不能太受实证学风的影响,误认学术只有一种标准。 思想与实证往往不能两全,它们确实有区别,或者,学术不只是乾嘉考证一种风格,关键的是其中有实质内容,或者说一种学术精神—即谨慎、怀疑、求真的精神,这种学术精神要比占有材料更重要。所以,不应当因现时的学术风气而感到不安(即使我不承认,但心里确实有隐隐的不安,且试图调整自己的写作,这种调整当然不无益处,但可能还是会影响到做最重要也最适合自己的事。)。另外,也不要把自己的每一部著作都看成要传之名山的著作,大部分都不会是的,甚至我们主要就是为时代而写作。  
    我也发现自己的另一个弱点,我不是很适合不断修改、精雕细刻,反复琢磨,始终致力于一本书或一种思想、或一种领域的人,我不太喜欢老看自己的旧作,而更喜欢计划和撰写新作,读书也是多看新书,而不太温习旧书,这是我的一个缺点,但我想我也不必在这方面太拗着自己了。还是要多写,大胆写。回顾《良心论》一书,我做出的修改很少,而主要是补充和增加。我发现自己写得最好的几乎都是写得最快的时候,这就很说明问题。自然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我的限度有一些是外界的:无家学渊源,无学院的系统训练(我没读过大学哲学本科,不过这是我私心庆幸的一件事),我在学术上总是有点野,亦非供职于最好的大学,尤其是并不处于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但限制更多地可能是内在的:1没有很高的抽象思辩能力,甚至缺乏概括与综合的高超能力(包括也乏勇气);2也不耐和不擅系统的考证,能博览却不能强记;3也无法写出最好的文学作品。尤其后一点曾使我相当遗憾,觉得学者总不如文学家富于独创性、可以更直接、鲜明、形象地提出问题(而又不必解答、甚至不必理清,而就让它保留那种活生生的原始性),并且影响面大,但后来我也想到学术工作的意义,发现比起影响人们的心态,感情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可能更持久、更有意义,现在也正好是面临一个世纪末”拨乱反正”的时候,在改变流行的观念,思维模式,包括文学家的观念方面,思想学术的工作将影响深远。学术是反复锻打一件铁器,这铁器一旦锻造成形,不论大小,将比较持久、明确和广泛地存在。  
    即使读思想界尼采、克尔凯戈尔等人个人与文学色彩很浓的哲学著作,我有时也不无遗憾地想到,我可能有些东西已经失去了。那种风格,因为我走上这种形式的学术之路,已经难以回来了,那种极其生动、有力却暧昧、冲突的文字。先是诗,后是散文,再是个人灵感和思想性强的文字,我都写得不如以前那样好了,但是,什么才是最适合我的形式呢?也许自己过去的风格例如《良心论》的风格都不易简单地回复了,人一到四十岁就基本定型,而我还在想什么最适合我,不过可能已经没多少选择余地了。也许最重要的是一切都应该为思想让路,一切都应该为独特性让路,如克尔凯戈尔于上一世纪中叶坐在公园里所想到的:人人都在致力于使各种事情明白易行,而他也许可以以同样的热情把某些事情搞得更复杂艰深,而看似最简单,其实最复杂的就是人了,叙说人的复杂性──那是人世间留给他的唯一任务。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唯一任务,属于自己的那唯一的事情,但又必须通过不断地做事、甚至不断地做错事去寻找。而且年龄的增长会使我们走到这一步:这时我已经不能说,最好的还在后边了。最好的就在现在,要未现在做,要未永远不做,以后想做也做不了。并且,你做了这个,你就做不了那个。所以,人啊,你应当极其谨慎地开始做一件事,然后再极其坚韧地把它做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