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民间兴学二十年:试论大学变革的示范(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早期民校的创办者都是老一辈知识分子,作为“所有者”,他们珍惜学校的一切,也尽可能地降低各种成本,他们的办事效率与办学效益也常为人们所称道。流行于大学生中的“高消费”之风,在自费求学的学生身上也不多见。依靠家庭支付学费的民校学生学习更为刻苦,因为多数人的父母并没有“先富起来”,他们深知每年父母要拿出全部收入的近五成供养他们上学并不容易。在困难条件下,办学者与求学者表现出了艰苦创业与自觉自愿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所一再坚持与强调的,但在依靠政府拨款的大学里,反而显得淡薄,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对那些视艰苦奋斗,“一分钱当作二分花”的精神为“陈腐观念”的人来说.是启悟.也是鞭策8O年代末,在试行毕业生分配“双向选择”的大学,领导人常为“急需人才的地方少(无)人去.人才济济的地方争着去”而苦恼。民校从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乃至大多数学生入学前的思想准备到毕业时的求职意向,都是围绕着或瞄准了基层而展开的。有的办学者出于非营利动机,把招生重点放在边疆和边远地区.并不惜办学成本,为来自偏远地区程度较低的学生补课提高。在9O年代中期之前,还没有一所民校有学历证书授予权,在分配上亦不能享有与公立高校同等的权力,所以毕业生要想挤进人人向往的工作单位更为困难,这也从一个方面促使民校学生“眼睛向下”.愿意到条件更为艰苦或收入更低或未来更没有保障的农村、基层单位或乡镇(私营)企业去工作。 
    民校办学成本较低,关键有二:一是聘用了大批退休教师,为许多可以并愿意继续工作者提供了用武之地。每年因年龄离开原教学岗位者大都是学科带头人,业务水平高,敬业心强,也乐意继续为社会作贡献。这样密集庞大的智力资源,是民校师资上的优势,也是社会继续受益的一个源泉。对公立大学而言,他(她)们的去职在于“生理年龄”而不在于“实际水平”,但却由于体制的束缚与诸多的顾虑,不得不奉行“一刀切”政策,那份尴尬,没有哪一位校长不曾强烈地感受到,却无可奈何。二是采取借、租、合作等方式利用社会上的一些设施和仪器设备。注重拥有而不讲求使用,是官办机构在建设各种设施,特别是购置贵重仪器设备上的常见态度与状况。这也证明,民校可以去挖掘这些潜力,以联合、租赁等方式利用社会上的设施与设备.培养人才,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四、民间兴学凸显了治校理念与“治校权”的不可分割性 
    平心而论,中国能与蔡元培相提并沦的大学校长屈指可数。今人对其治校名言的津津乐道.显然是出自对当年“北大精神”的向往;没有“行其实”,“言”有何益? 
    一百年来,大学校长能够“依其言”而“行其实”者几希?一个被复杂化了问题的简单答案是:校长缺乏稳定和实质意义上的“治校权”,是导致教育家如此罕见的根本原因。正如教师常设问的:校长跟“走马灯”式的换人,学校怎么能办得好?亦如校长常设问的:学校的“婆婆”这么多,大学怎么能办得好?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刘易斯(ArthurI.ewis)曾指出,就某一国家而言,持续性的经济成长在两个层次进行:一是靠该国的资源,一是靠该国的领导才能。借鉴其观点,一所大学的持续成长主要就靠领导才能。“领导才能”永远是最稀有、最珍贵的资源。民校的“掌门人”不同于有“皇粮”可吃,有“上级”可靠的公办大学“法人代表”,尽管后者通常也抱怨吃不饱,抱怨“婆婆”干预多.但按部就班执行“文件”是其难以逾越的雷池。 
    披露以诈财为目的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确有“新闻价值”,赞美一所民校,则有变相广告之嫌。西安翻译学院及其“掌门人”丁祖诒先生频频出现于媒体难免有人为之质疑,但如果没有所谓“西译现象”,中国民校的历史恐怕要重写。继西译之后几所同样是“外向型”民办大学的产生,确立了西安作为民办高教大本营的地位。所谓“外向型”,指得是创办者无一例外地看好了极具商业价值的外语学习,也不排除受“西译”成功的启示,校名或外语或外事或欧亚各有所依共领风骚,“西译之路”必将载人教育史册。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批杰出民校校长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在退休后以发挥“余热”作为事业的起点,或尚处血气方刚的盛年,因深感包括自己在内的青年人缺少一技之长而办学创业;或是因对“传统”大学弊端有切肤之痛,在近知天命之年而毅然“下海”。 
    “领先一步,就可能领先一个时代”,如果没有创新精神,盲目跟进,也许已经与机遇失之交臂。这里并无贬低许多早期民校创业者作为探路者的意义,而是承认面对现实社会中各种诱惑与困惑时,带头人的过人精力与远见卓识,是实现一所大学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中,校长相对稳定的“治校权”,必然导致创“品牌”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尽管多数校长都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生命线,这也就是一种创立“品牌”的追求,但民校校长却有着更为强烈和明确的“品牌”意识。作为商业行为,一些民校每年花几百万元在媒体上为学校做(招生)广告,其中的夸张成分为教育界同行所不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逼上梁山”式的自我激励,一个众目睽睽的“理想大学”总是在鞭策着办学者。为实践诺言,求得名实相符,民校校长有着更大的压力与动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市场,不仅让老一辈创业者领略了“教育市场”之大,也感受到了难言的价值失落与迷惘。“时势造英雄”,跃跃欲试者中有人难以自持,“办大学不如办小学”,“办学不如办班”。但也有一些兴学者把握住了时机,因势利导,不固守某一层次或领域的学校教育,效仿企业集团的组建方式,开始了“教育集团”的积极尝试。如以白云职业学院为核心的广州白云教育集团与以徐亚芬为董事长的宁波万里教育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海前进进修学院董事长蔡光天先生是当代中国民校最初创业者之一,在办学之初就力图建立真正的“私立大学”。2O世纪8O年代中期他曾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就在美合办分校一事达成意向书.此事当年虽未成为现实.但却展示了他的胆识与气魄。近年来他同时投身企业界成就斐然.在前进进修学院接受过培训的学员超过60万人。其“置业养校”之途不仅可能在国内建立起名实相符的“大学”,也可能成为大陆中国人在海外办大学第一人。蜚声海内外的“西译”,也早已立下创名牌私立大学的奋斗目标。原北京科技管理大学早有机会被“承认”学历.就因为蒋淑云校长不愿更改她多年苦心经营的“大学”之名,曾主动止步于众人渴望跻身的“普通高校”行列。而“国有民办”的创举。为久蓄创办大学之志者提供了又一机遇。民间兴学.一样可以创名牌大学。所谓名牌耆.众所周知且成绩斐然也。准能否认。不会有民校“日进不已”奋斗下去,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 
    中国公学.中国近代第一所非西方人创办的私立大学.已成绝响,其未圆之梦。当有来者成就于新世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