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目标的统一性与课程的专业性对立高 等教育目标的统一性是指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素质的过程是连续的、有序的、完整的,其结果是培养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人。但现今高等教育中的课程主要是按“专业知识”来设置的,而按照“专业知识”的思路设置和编制的课程在突出“专业性”的同时也染上零碎的特性。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和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发展的人”。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具有理性,在于他有情感、意志、欲望和兴趣。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上都可能被“专业化”。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四、目标与课程的统一 课程设置的好与坏是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很多人看来,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因为被设置的课程通过不同的教育者的不同理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课程的“真谛”往往远离了最初的教育目标,其实在课程与教育目标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中,既有“冲突—控制”这样的异化过程,也有“和谐—激励”的同化过程,因此课程与目标也有统一的可能。 1.课程与目标内在地统一高等教育是以培 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为专门目的的活动,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因此,人的发展自然也应该是大学课程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中,还落实到课程所规定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素质、能力的过程是连续统一的;所形成的素质是价值、认知、行为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课程本身所追求也是大学生的全面、协调而且连续的发展。 2.知识传授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统一 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总结,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有其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更是如此。在知识传授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统一的关系中,知识的传授无疑处于基础地位。课程如果不能让学生明白“事实”或“规律”,其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但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大学课程还要让学生明白隐藏这些知识背后的、产生这些知识的主体的精神与智慧,具有并能实现这种探索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能水到渠成。 3.实现知识、社会与人的关系的统一知 识、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关系之一。在社会与人的关系中,知识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课程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了知识;知识不仅是认识而且也是德性;所以当人具备了知识之后,不仅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提高了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改造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会在这种自由度提高以后,也自律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的功与过,总结自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经验教训、评估自己的得与失,从而达到知识、社会与人之间的统一。 4.实现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统一高等 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事业,究其要义就是用前人的精神启迪学生的精神,以前人的智慧引导学生的智慧,因而能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形成。课程是大学教育得以展开并实施的中介,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课程实际上承担着把前人的精神与智慧同学生全面发展过程连接起来的重任,这一重任也就是把外部世界同学生的内部连接起来。课程提供了一个引导和规范学生与类人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的精神受到了激励、智慧得到了启发,人格也在逐渐形生成并不断走向完善,于是高等教育所依赖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连接有了可能性。 当然,我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传统制度因素和文化理念正受到新的制度和新的文化理念的冲击,一种旧式“知识型”的课程观念正在淡化,一种新式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的价值观正在强化,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冲突中,只能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性回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