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进行过多次改革和探讨,如修订教学计划、增设选修课、试行学分制、加强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等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长期受到“重理轻文”传统人才观的束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十分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提高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 高职教育 所谓高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也可以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称之谓技术类教育。 2 人文素质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①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②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③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④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3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3.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3.2 高职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 3.2.1 教育观念滞后 有些教育者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据调查显示,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不足30%,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的院校不足50%。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到职业院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必要学习其他知识。因此上专业课时能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而在人文素质课上多采取应付的态度。 3.2.2 高职生自身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在各类高校中是最低的,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同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其他方面的素质都是较低的。二是“三校生”(中专生、职校生、技校生)。这类学生入学前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文化课水平基本上没有达到高中程度。 3.2.3 人文素质教师缺乏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人文素质教师很少,无法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也有待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拜金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在学习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 4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职院校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4.3 良好的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其他方面(如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5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5.1 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5.2 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教书育人”,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改变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官僚主义作风,彻底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5.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职院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②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③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④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5.5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姚和芳,熊芊.论高职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5]崔乃鑫,马杰.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