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张胜友委员:教材中很多经典作品应尽量保留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光明网: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您在3月4日召开的社科、新闻出版界政协委员联组会上发言说,文学要书写和记录大变革时代,认为现在正是最有可能出大作品、大作家的时代。您的这番话引起了大家的议论,能谈一下您这个发言的初衷吗? 
    张胜友委员: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改革开放这30年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变革岁月中,辉煌与矛盾交织,希望与困难纠结。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丰厚的生活沃土是最有可能催生大作家和大作品的,就看我们的作家有没有能力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有没有能力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光明网:你认为我国当下的文学生态和文学版图是个什么状态?
    张胜友委员:当下的文学版图有一种形象的说法:传统文学、市场文学和网络文学三分天下。文学永远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我们身处这么风云激荡的社会转型期,它的成就也好,它的辉煌也好,它的困难也好,它的挫折也好……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新生事物、新鲜信息毎天如潮水般涌来,这就给我们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你可以写你自己的小我,但我们国家当下的社会变革更需要作家们有大江东去的书写状态,也值得我们作家如大江东去般地书写和记录,问题是你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知识积累、文学修养等等,能否总体把握社会大趋势。
    光明网:你觉得现在的创作环境可以出大作家、大作品吗?
    张胜友委员:我个人从197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创作已近40年。我认为目前的创作环境是最宽松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自由的,完全可以出大作家、大作品。现在你有广泛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变革题材,你可以关注社会热点,也可以追溯历史逸闻,还可以描摩风花雪月,没有人限制你,最后由社会检验,公众检验。时下有一种说法,好像关注社会变革的文学作品,老百姓不是太欢迎。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以我自己的创作为例,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目前在上面存放的各类纪录片多达1412部。让我吃惊的是,评分排行榜前十名里,我撰稿的三部电视政论片《闽商》、《古田会议》和《风帆起珠江》榜上有名,且《闽商》长时期稳居第一。说明网友是喜欢看的,起码是关注的,而且评价还是不低的。
    光明网:您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您认为是不是好的作品只有科班出身的作家才能写出来?
    张胜友委员:那不一定。我记得作家王蒙先生说过,他那一代作家,远远不如前辈的老作家,比如鲁迅、巴金、郭沫若、沈从文等,他说他们上一辈作家学贯中西,知识非常渊博,是学者型作家。我现在感觉我们这一代作家,我们的知识和学养比前辈作家更是有所欠缺。显然,受过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还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也有完全靠自学成才的作家,王蒙就是自学成才,他是在全世界有广泛影响的大作家。广大读者很怀念的路遥和史铁生也是自学成才的优秀作家。
    现在的年轻人受到的教育普遍比较系统、比较正规;当然也有个别人,比如个别网络写手,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但同样出手不凡。尤其是底层网络写手,比如农民工作家,占有很多生活资源,同时有最真切的生活感悟,写出的作品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浓郁。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我们国家似乎一夜之间进入了“全民写作”时代,谁都可以上网,它是一种无门槛、无编审的写作状态,是一种空前自由的创作状态,而且网络写作可以互动,我今天写出一节传到网上,马上网民就给我提意见,就有反馈。我也曾在网络上每晚一章一章地追着阅读过慕容雪村的长篇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惊讶于作家几乎原生态式地揭示当下都市生活的汪洋恣肆,它的语言处理、人物塑造、生活场景设置,都相当出彩。网络写作,无论从思想到内容乃至形式,我们都有理由期待出现一些新锐之作、大气之作。但是,毫无约束、毫无节制的海量写作,也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文学的文字垃圾。当下网络上的真实状况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光明网:您觉得大作品、大作家有可能从哪里出现?
    张胜友委员:应该说现在的年轻人如果要走文学创作这条路,比我们这一代作家有更多的条件,有更广阔的空间。大量的网络写手可以很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同时,还可以争取在优秀的文学期刊比如《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小说选刊》、《上海文学》等发表,这些期刊现在还是艰难地生存着,它们为培养青年作家一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园丁作用。还有,现在出版社非常强调畅销书的出版,青年作家如果有能力写作畅销书,也可以通过出版社这个渠道快速成名。但是,不管你在什么载体发表,最后还要回归到文学。文学是艺术,文学的尊严与高贵,在于它永远要表达的是热切呈现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姿,深刻揭示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本质。
    光明网:据说今年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弘扬红色文化的问题。
    张胜友委员:对,我们新闻出版和社科界联组会议上,政协委员贺捷生,她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的发言主旨就是弘扬红色文化。2011年,刚好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历了长达28年异常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这一段历史永远不应该忘记。其实,关于红色文化的创作,新时期以来是非常繁荣的,我要专门讲讲作家王朝柱,他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是成就卓著的名作家、名编剧,他创作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延安颂》、《解放》,基本上囊括了我们党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老百姓到底欢迎不欢迎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长征》是一部长达24集的电视连续剧,当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时候,我原以为很难写出新的意境,因为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早已烂熟于胸,社会上的各种相关出版读物也很多。可是有一天我偶尔看了一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长征故事居然还能写得这么荡气回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物如此栩栩如生,一看就入迷了。后来我就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收看《长征》,同时请朋友帮我买光碟,结果他走遍了北京所有的音像店,包括西单图书大厦,都没买到,告知早脱销啦。这就叫做市场。老百姓很爱看,已经等不及央视每天晚上播两集,而纷纷去买光碟以求先睹为快了。这说明艺术精品无论它属于什么题材,无论是改革题材,还是革命历史题材,都是受欢迎的、有市场的。
    光明网:贺捷生委员还对《朱德的扁担》等红色经典被撤出小学课本提出了质疑?
    张胜友委员:关于中小学教材中经典作品、红色作品的去留问题,在政协委员中反映还是比较强烈的,中央领导也是高度重视的。我们的新编教材中,有一些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红色经典作品,被从中小学课本里撤下来了。我个人认为,我们原来的课本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很多经典作品是应该尽量保留的。当然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但是一些好的、实践证明对青少年的成长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好作用的作品,应该尽量保留。这些经典作品,有些可以作为课堂教材,有些也可以作为课外读物。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可以分为三类:经典阅读,专业阅读,消遣阅读。现在很多青少年在消遣阅读方面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当你走向社会以后,你的经典阅读不够,专业阅读不够的话,你会后悔终生的。我们并不排斥消遣阅读,但我们还是要大力倡导经典阅读和专业阅读。现在消遣阅读有一种泛滥趋势,连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历史知识,有些大学生、研究生都不懂,闹出很荒唐的笑话。为中华民族未来计,这方面的教育还是要加强,并做到持之以恒。(本报记者 单三娅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