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导民向善’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一生收徒授业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忙点啥?可以说只为导人以正,使社会人心向善。
    正如《大略》所言;“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
    《论语.为政》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把周天子所领导的国度中描写男女相爱的诗,列为《诗》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 ,就包含了夫子对社会形态的指导思想和高深的见解。
    儒家文化是取与伦理纲常相一致的正道,法之于天,则之于地,不违四时节度,不悖人伦物理,顺乎自然者可称之为正。其特点是维护纲常以利后嗣、安定社会和延续社会。文化承‘天之经地之义’,发端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汇点:男女夫妇、人伦。起之于孝,由孝而礼,于礼行义,循义达仁。
    在《礼记》中记有,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会有男女追求,只是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来约束这才是关键点,再说明白一点,社会的根本内容追根问底也就只是这些,只有这些。但要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十个字的内容做好了,可就不易了。
    从古到今几千年,全世界各国的各朝各代所忙的不外乎这十个字所说的事,但又忙得如何?这些都是在干什么?都是在‘为政’。社会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只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饭,男女长大了就要承担起传宗接代、繁衍后嗣的任务,男子当婚女子当嫁,除了这此以外,还有哪些是大事呢?儒家把这个列为了首要,并使其端正,这才是为政的正经事和最终目的。
    举个近点的例子,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批判了封资修,把男女之间正当追求都变成了神秘的、丑陋的、甚至是邪恶的事,就能体会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的正常观念,不使其扭曲,能‘执其两端,用中于民’着实可贵。只是我们现在还处于论证‘执两用中’正确性的阶段。
    《论语.为政》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大意为:『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荀子·儒效》曰∶“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写了一篇《儒效》的文章,收录了其与秦昭王的一段对话,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有这样的描写。
    《儒效》(摘录):
    〔原文〕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译文〕
    秦昭王问荀子说:“儒者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没有什么益处吧?”
    荀子说:“儒者,是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崇尚礼义、要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他们君主的人。君主如果任用他们,那么他们位在朝廷而合宜地处理政事;如果不用他们,那么他们就退身归入百姓行列而谨慎老实地做人;无论如何,他们一定做一个顺从的臣民。他们即使贫穷困苦、受冻挨饿,也一定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财利;即使没有立锥之地,也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即使大声疾呼而没有人能响应他们,可是他们精通管理万物、养育人民的纲领。如果他们的地位在别人之上,那就是当天子、诸侯的干才;如果在别人之下,那就是国家的能臣、国君的宝贵财富。即使隐居在偏僻的里巷与狭小简陋的房屋之中,人们也没有不尊重他们的,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孔子将要担任鲁国司法大臣的时候,沈犹氏不敢再在早晨喂自己的羊喝水了,公慎氏休掉了自己的妻子,慎溃氏越境搬走了,鲁国卖牛马的也不再漫天要价了,这是因为孔子总是预先用正道去对待人们的缘故。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的子弟将网获的鱼兽进行分配时,有父母亲的子弟就多得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儒者在朝廷上当官,就能使朝政完美;在下面做个老百姓,就能使风俗完美。儒者做臣民时就像这样的啊。”
    〔原文〕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
    昭王曰:“善!”
    〔译文〕
    秦昭王说:“那么儒者当了君主又怎么样呢?”
    荀子说:“儒者当了君主,影响就广大了。他在内心意志坚定;于是在朝廷上,礼节就会整饬;在官府中,法律准则、规章制度就会公正不阿;在民间,忠诚、老实、仁爱、利人等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而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相信了,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像异口同声地欢呼一样来响应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明显卓著而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缘故。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而且热爱他,远处的人竭力奔走来投奔他。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可以称作是人民的君长了。《诗》云:‘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哪个不服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儒者做臣民的时候像上述那样,他当了君主就像这样,怎么能说他们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没有什么益处呢?”
    秦昭王说:“讲得好。”
    儒者能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修身,‘游于艺’是拓展自己的能力。“在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政”则要以身作则‘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适宜的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美俗”也要以身作则,示民以善、示民以诚信,引导民风民俗趋向淳朴。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我认为上古孔子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导民向善!
    孔子说的是齐家治国的道理:只要你做到了孝悌,而且把这孝悌的精神普及灌输到为政、与政者、和民众的思想中去,即使你没有当官,也为治理国家做出了贡献,这不就是参与了政治吗?其思路是君子自正而导人正,社会上人人都正就达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是针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说的,是一种教育思路,正如孙子所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