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诵读优秀诗文具有战略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瞭望》新闻周刊 佚名 参加讨论
要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这是义务教育的使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在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语文教育如何面对严酷的现实,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这是重新建构语文课程价值的重要任务。
    承接中华文化的选择
    基础教育直接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教育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在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中,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素质至关重要。这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成为具备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的真正的中国人,同时也关系到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能否良好地生存和发展。
    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应当积极地面对并适应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需要打破狭隘的学科教育的观念,从全局出发来定位其战略意义。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在开放的、多元的文化格局之中,只有立足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文化霸权咄咄逼人的情境中游刃自如,并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用以自身的创造和发展。
    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来看,很多国家在母语教育中也都在增强民族文化的教育。
    例如日本的基础教育以增加学习汉字的数量为切入点来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试图走出培养“洋魂洋才”的教育泥淖。英国母语教育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7至11年级的阅读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
    义务教育要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这是义务教育的使命。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语文教育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发生变化。自从语文学科独立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构建语文学科自身的体系,追求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为了区别于其他学科,更多地关注了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语文课上成了工具训练课,学生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淹没在“题海”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科,强调的是学科课程的特殊性。但同时,也造成对其他方面的漠视,诸如对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同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忽视,语文教育中文化的体会以及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发展被忽略,等等。
    另外,从语文教育自身而言,长期以来内容和形式的二维取向,导致了语文教学政策和实施层面都按照这样的“二分法”原则进行处理。例如语文课堂上流行的分析文章思想内容之后分析写作特点的作法。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即使重视文化的教育价值,也必然只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去挖掘。在这方面至少有两个倾向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是忽视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另一个是过于关注思想内容并将其等同于文化,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的形式和内容都蕴涵着文化,是文化的体现。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挑战的战略性价值,同时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果。
    这样的课程目标要充分地体现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其中阅读经典名著、背诵优秀诗文,是贯彻、落实课程目标的途径之一。
    尽管人们对文化的界定以及文化的物质体现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不可否认优秀诗文、经典名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古迹文物一样代表着、诉说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人们在感受和认识它们的时候,不仅是在体会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而且从中不断获得智慧和灵感。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伟大的心灵活动的结果、创造性的产物、智慧的结晶。
    对于这些原创性的作品,学生可以穿越时空,叩问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获得创造的力量。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等,还会感悟到创造这些作品的过程与方法。后者虽然总是被忽视,但却是极其重要的。
    优秀诗文是基础价值
    语文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解、记忆规律性知识,注重概念的掌握及其精确程度,从而削减、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造成了语文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学生语文积累较为单薄,无法真正对这些规律或概念能够理解或运用。
    原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或学生学习的时候大多是规律性的、概念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够充满生命力或发挥作用还需要一定的基础。
    那么,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这个基础,成为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被一度忽视的问题。
    如果语文教学总是赤裸裸地呈现先验的规律,规律则会是干巴巴的、缺乏生成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不断体验而发现的规律,才富有生成的活力。
    从这个方面而言,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积累,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生活体验。具备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通过一定的引导从似乎是无序的现象中发现有序的规律。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的积累,试图速成的做法必然造成揠苗助长的危害。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记忆的最好时期应该让孩子记忆对其发展价值最大的内容。从人们语文学习与发展的经验来看,能够经常在言语活动过程中所直接引用的语言材料,大多是初中阶段之前积累的。人们能够背诵的诗文也都是初中、小学甚至学前阶段熟读成诵的。错过了这个阶段,就会事倍功半。
    例如通过调查,上了大学的学生对高中阶段背诵内容的记忆和运用远远地低于初中、小学阶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较为显著。通过语文课堂观察也可以发现,高中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明显深入,而对背诵课文的要求抵触情绪明显地高于初中。那么在同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不同,对以后学生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必然存在差异。
    积累的内容决定着积累的途径,千百年来语文教育的经验证明优秀诗文的诵读对积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早有学者指出,“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随着思想的丰富,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不论思想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起来。思想和语言的积累都是终生的事,积累的途径也是各式各样的。阅读优秀的书面言语作品,无疑是语言与思想同步积累的最好途径。”
    如果仅仅从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来看,优秀诗文的诵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质量,因为这些语言材料的生成能力较强。从优秀诗文中获得的一流的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当然还不止于此,优秀诗文还会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以及作者对社会、人生等方面深刻的认识与体验。
    化解阅读活动平庸化
    强调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阅读活动在现代社会所存在的严重危机。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立体、多感官的享受。同时,大多数人的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感官的一时轻松与享乐,这样的阅读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大众阅读活动的主流,并且已经在学校广泛地散播着。
    在社会和学校盛行的平庸化阅读活动,掩盖了对阅读内容的敏感与批判,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严肃而深刻的思考,没有产生、引发对自我、外面世界思考的动力,而这正是阅读活动所应该追求的。
    同时,公式化、自动化的阅读活动也必然钝化了学生表达的锋芒,失去了富有个人色彩的、精确而多样化的表达能力,无法表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对世界认识的多样化。
    另外,现在的教学都在强调引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直观感觉,许多人崇尚现代科技带来的多媒体或动画等,并试图以此代替文本。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量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的泛滥,会冲击学生通过字里行间所获得的体验、产生的想象,更为严峻的后果是会造成学生逐渐养成不喜欢阅读文本的习惯。
    不可否认,其他途径或手段可以帮助学生阅读,但是不能取代学生阅读文本的活动。也就是说,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和功能,是其他活动无法代替的。从一些国家课程文件为中小学学生指定、开列的必读书目可以发现,这些文件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充分经历阅读经典作品的“洗礼”而离开了学校,以后很少再有机会或条件接触这些经典,即使以后还有可能接触也缺少自然而然的亲和情结。
    另外,如果这些学生在这方面缺少必要的基础,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诱惑,无法在充满自信中勇敢地吸收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精华。而构建这个基础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
    因此有人对为中小学学生开列经典名著书目的目的作出了这样的推断,“他们是要以这些伟大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与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创造自我,创造世界。”
    尽管人们对要求学生必读经典名著还存在着一定的疑虑,但是在更好的解决方案出现之前,也许还是不错的选择。
    各国教育界在这方面的共同努力也证明,在面对同样的问题而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解决方案。例如1984年美国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为中学生列出了必读书目,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美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圣经》等30种重要著作。□
    (文/郑国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专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