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鲜美的滋味、纵情声色的冶游、放荡不羁的生活、举世无双的异宝都能愉悦人的各种感官,不断刺激人的欲望膨胀。然而过度地放纵就必然导致迷心乱性、丧失自我,表现在外就是感官功能退化,再也享受不到自然生活的真趣。因而智者只求滋养身体、适当怡情,而不外求富丽堂皇、穷奢极欲。只有去除迷心乱性的根源,才能从清静自然的心态中获得长久的平安喜乐。 怎么理解“为腹不为目”呢? 这里“为腹不为目”的意思其实与第三十八章的“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和第七十二章的“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处,从“道”的角度来看是一脉相承的三个分支,所以老子才会在这三段话后都放上一句似乎是“蛇足”的“故去彼取此。”——其实这是一个标签。 这样就好理解了,“为腹”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那个“腹”的意思。它的含义一样可以扩展到处世的“处其厚”和“处其实”上,也可以扩展到为人的“自知”和“自爱”上。 老子举了五个“为目”的反例,这里的“目”当然不是只指“眼睛”的意思,否则除了第一个例子,别的就都不是“为目”了。 “目”只是从“眼睛”这个意思延伸出去的相同象,眼睛是向外看的,它是六根之一,看到的“五色”是六识之一。因此“为目”的意思就是向外探索的意思。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亲眼看到的东西才(就)是真实的,所以有“眼见为实”这句话。事实上,“眼见”在很多场合根本就不能“为实”,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眼睛会被光的折射欺骗。缺乏智慧的“眼见”是不足为恃的。始终根据“眼见”来作出判断会越错越离谱的,更不用说还有缺乏心灵修养的“眼见”所产生的欲望也会使“眼见”更加远远地偏离实际真相。 余下几个例子也是这样的,都是“为目”,都是向外探索,而且还是带了很浓烈的欲望在向外探索,因此,结果只能是“目盲”——不一定是真正地瞎眼,而是真相就明明白白地放在你眼前,你也“看”不见。 “为目”,这种向外探索的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片面的,它只能作为我们了解、认识宇宙的辅助手段,它的立足点在于不停变幻的“有”的基础上的,因此,它做到最好的境界也不过是永远追着真理(真相)的尾巴在跑。所以,它的特点就是永远能把“过去”——既成事实说得很“明白”——自圆其说,但对未来、未发现的、新生事物则一无所知,措手不及。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科学”就是走的“为目”的路。 现在来看看“为腹”。“为腹”一样可以从“腹”来开始说。从易经的卦象上来说,“腹”是“坤”卦——柔顺而向内。从人体的生理位置上说,“腹”位于人体的中央、内部。“腹”的功能主要是“运化”。 “腹”是“其软如绵”的,但有一定修为的人也能让它“其坚胜铁”。“腹”是宜“厚”宜“实”的,对于人体来说,“腹”厚实“腰”才能坚实,真正的大力士、武学高手都是“腰”力过人之辈。“腰”力是“腿”力、“足”力、“臂”力、“腕”力、“拳”力等的根基。可以说一身之气在腹,一身之力在腰。有没有“气力”,就看腰腹。 而内修最重要的就是“腹”。“气海”和“丹田”都在“腹”上,“腹”式呼吸也是内修所特有的先天呼吸方式。从宇宙中吸收来的“气”大部分都聚集在“腹”上;“丹”和“元婴”等等也都从“腹”部产生;每一个人都从母亲的“腹”部开始他(她)这一世的最初一段岁月等等。可见,“腹”是人体一切“生机”、“元气”的根源。 内修为什么能驻容颜、强筋骨?为什么能返老还童?好象很玄妙,其实就是把腹部所藏的那部分最初从母体处得来的“先天之气”的流失速度变慢些,再想办法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后天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使“先天之气”回复到“婴儿”甚至是“胎儿”的生气饱满、和气充盈的那个状态。 与“为目”的向外进攻式不同,“为腹”是向内自守式的。“为目”是挑战式的,“为腹”是和平式的。“为目”是以“有”作为对象的,“为腹”是以“无”作为对象的。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腹”的特性是向内的。因此,“为腹”就是向内探索的意思。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其实也是在说“内”与“外”的关系。“自知”,是对内要有自己的意见、主见;“不自见”是对外不要拘泥于、固执于自己的见地。“自爱”是对内要有自尊自重的独立人格,“不自贵”是对外不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贵,也尊重他人的人格。 我们祖宗所推崇、信奉的东方文明,就是“为腹”的文明。它是讲“内在修养”的,是讲“自省自律”的,是讲“精、气、神”的,讲“天人合一”,是讲“内圣外王”的,是讲“以德服人”的,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于情于理,都应该保守住这个“为腹”之道,用以造福自己、家乡、民族、国家和人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