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劝诫和期待:让学生体会到道德情感的力量 解释对青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但教师的激励和规劝在德育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尽管告诫常常因毫无效果、命令性太强而受到批评,不过它在儿童教养和教育中有很久的历史。 劝诫从感情色彩很浓的要求到精心 推理为基础的巧妙的激励督促,各有不同。假如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没能如愿地参加音乐体育活动,单凭讲道理还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某种比动听的道理更有力的东西来消除其自愁自怜的情绪;一个被迫逃学的学生可能需要教师充满热情地劝导,鼓励其更加努力地学习;一个受某种不良思想盅惑的青年可能并不怀疑这种思想,直到他感受到老师在道义上的强烈愤慨时才有所改变。学生要变成有能力捍卫其价值的成年人,就需要看到老师也有相同的感受,也能做出同样的行为。 当然,劝诫的使用要掌握分寸,决不能远离所讲的道德。不过,有些时候教师必须激起年轻人最美好的动机,鼓励他们向特定的方向前进;有时又需要推心置腹的交谈。 从品德的心理构成因素看,一般有知、情、意、行的因素,劝诫中反映了道德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因素,这也是在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督促其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涉及到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除了劝诫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以外,还体现在良好的教育期待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应” (Pygmalion Effect)即蕴含此意。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科布森(Jacobson)指出,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期望,将会影响个人或他人行为,而导致预先的心理期望在个人或他人往后的行为中验证,即所谓的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简单的说,你的预期会让最后结果受到影响而可能成真。在教育情境上,教师对学生的教师期待,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影响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你希望学生怎么样,你就把他当作这样的人来对待,多给其以良性的暗示,他就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一种期望效应(expectation,又一个E),即要求教师要对儿童有爱心,同时懂得尊重和欣赏儿童的优点。爱是最好的教育,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就会向老师期望的方向努力。“赏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即在于此。 四、体验:为未成年人提供活动、体验学习的机会 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到培养学生的美德。如果说美德是一种事实,当然可以像数学、社会历史之类的任何其他事实材料那样用理智的方法来教。如果说美德是一种行为,德行是一种技艺,则行为和技艺的进步需要实践。道德教育涉及智情意行几个方面,它们彼此相互作用,仅仅承认什么是正确的决不意味着以后会那样去做,或者在做的过程中能保证行为一定正确。知识是一回事,美德又是另一回事,良好的意识并不是良心;哲学,不管它多么深奥,也不能控制感情。课堂里可以提供对待正确事物的认识态度,但它不是一个培养德行的好场所。后者需要实践,实践需要时间,应该给家庭、街道、市场、各种展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留有余地,给未成年人亲自参与和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 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青少年儿童的体验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当一个国家还以农业和零售为主的国家时,年轻人常常是他们家庭生活中固定的而且往往是关键的经济来源,他们帮助在农田地、小商店或家中干零活,需要养成一种责任感。相比之下,当代社会的儿童多忙于学习书本知识,他们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直接关注社会、自然、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样学习的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就如同咀嚼别人已嚼烂的食物会不利于咀嚼力、消化力的养成一样,会造成儿童心灵成长的缺陷。网络时代的到来,又可能使一些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的机会更是减少,如果不给他们创造积极的生活体验,他们将变得信息丰富、经验贫乏,有可能只生活在一个寻求刺激、逃避现实的自我中心、享乐为主的世界里。 因此,学校要通过课程计划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活动和体验。近几年影响较大的一些活动,如“手拉手活动”、 “重温长征路”、“雪山行军”等,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些校外服务计划在教给学生有效助人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学习使得正义、集体意识等抽象的道德概念更富有直接性,学生也就有了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需要性,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五、环境:净化学生成长的学校内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具有自己的规范礼仪、权力关系及学生的行为和学业表现的标准。在一个有效的课堂里学生互相尊重,相互影响,可以达到优秀标准,学生也为此感到自豪。创造这样一个有预期目的环境是好教师跟平庸教师的不同之处。 环境中存在一种期待效应,即期望学生有某种行为。某些情景和人物可以唤起他人的特殊反应,在这种情景下,个人感到有压力去按特定方式行动。例如,一个教师期望学生合作和相互帮助的课堂,有助于学生产生利他主义的思想和行动。 创造一个德育课堂环境没有固定的技术手册以供教师借鉴,也没有一个课堂环境一旦建立就能维持下去。教室环境的建立和维持需经历持续不断地斗争,但正是这个日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过程才使得教室环境有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当然,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学生的思想品德势必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今,人们公共交往日益频繁,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大众传媒十分发达。而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观察(包括媒体网络所表现出的社会表象)习得,不洁净的环境有可能使得儿童习得不良行为。难怪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发布以后,有人立即想到的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固然重要,成年人要不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呢?且看人际交往中的背信弃义、坑蒙拐骗,生产各类假劣食品药品,凶杀、抢劫、走私、贩毒,贪污腐败、制造假证件假票据……种种丑行主要是成年人所为。成年人在道德上所显现的诸多瑕疵与劣迹,对尚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儿童或少年足以形成极坏的教唆和误导作用。[4] 这实际上无形中造就了一种不良环境,或者充当了反面的榜样,就算未成年人不去仿效也会感到困惑,产生“为何只让我们讲道德,而成年人却可以不讲道德”的疑问,久之便出现心理的失衡和逆反。媒体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目前黄色书刊、低级网吧等对青少年的危害更是成为众多家长和教师们的愤怒呼声。 因此,大众传媒、影视出版、互联网站都要增强各自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空间,对于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要加强管理,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成年人更应加强自身行为的修养,在德行修养方面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六、延伸: “修齐治平”,树立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 如果说促进经济发展及其所需要的品质(诸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是思想道德教育要考虑的时代内容,那么我们还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从心理感受来讲,传统的本民族的东西青少年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 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从孔子提出德政、孟子倡导仁政开始,中国就有“以德治国”的传统,古代的学校教育可以说以德育为主,知识分子也大都遵循着一条“内圣外王”的道路,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种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受到这种有小到大、有近及远的入世精神的启迪,我又想到了道德修养需要不断延伸或拓展(Extension,这又是一个E)。我们可以赋予这几句话以新的解释: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公民的道德素质,因此要引导每一个公民都注意 “诚意、正心、修身”;继而谋求职业,爱岗敬业,建立美好的家庭(“齐家”),同时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公民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力求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国家就能兴旺,此即所谓“治国”;企及未来,中国要成为强国,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既要学习别国先进的经验,又要把中国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以及后来发展的先进文化传播出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即所谓“平天下”。如果年轻人能以民族精神中的这种积极的人生理念作为支撑,那么当他们走向成人社会中时,有望能抵御上述环境中提及的不良风气。如果以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的民族精神作为奋斗的目标,一个人就会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去不断完善自身,同时具有主动实践、影响他人和社会的能动性。 注释 [1]潘发勤.新的道德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2).另见《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2)。 [2][3] 扈中平 李方 张洪俊 主编.现代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9;349-350. [4] 姜文兆.成年人更要加强“道德”建设[J/OL].2004-08-20.http://www.gmw.cn/content/2004-08/20/content_83301.htm 本文原载《青少年研究》2009年第3期 p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