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带着“放大镜”进课堂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白林
    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回答正确,老师给以肯定和鼓励,这些在日常教学中都是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现象,它们是不是就一定符合教学规律,是不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很多教师平时并不会去深入思考。而长宁区教育学院的教研员们却带着“放大镜”走进课堂,对教师的一句口头禅、一个手势都逐一挑剔,课堂上发生的寻常小事成为教师们的教研话题。作为上海市教育规划办立项的市级课题,“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行动研究”在该区21所基地学校试点一年多来,教师们开始习惯反思自己的身边事、寻常事,并找到了不少平时并不留意的问题,对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学效益的提升,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
    要不要向不举手的学生提问?
    从现状来看,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方法和思维,很多时候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开展,就是引导教师在揭示问题、实践反思的切身体验过程中,用正确的理念来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生成符合教改理念的实践性智慧。
    西延安中学的陈立富是一个有着近30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可谓驾轻就熟。为准备一年一度的校级公开课,陈老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制成精美的课件,教案也几易其稿,甚至把课堂教学每个环节要导入的话、要举的例子都确定下来。课堂上,他本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通过课前精心准备的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由于准备充分,课上得很顺利,陈立富自我感觉也不错。但课后同组一个老师的意见让他猝不及防,“你今天提问学生时,为什么只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对不举手的学生却视而不见?”
    老师课堂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这再自然不过的教学环节也会有问题?课后陈立富对学生举手问题专门作了分析后发现:并不是所有举手的学生都理解教师的提问,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凑个热闹。不举手的学生也并不是都不懂,有的是想先听其他同学的答案,与自己作比较;有的是怕答错了,被同学笑话;也有的学生当天心情不好,不想参与……
    一番分析和思考,让陈立富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探索者。教师应根据平时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提问,兼顾举手和不举手的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从“再想想”到“请说说”
    聘请专家学者给老师作专题报告,是常见的教师教育方式,虽然有其优势,但总让人有一种“道虽好,但远人”的感觉。以往的教研活动也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要求,只要求老师按指示做。而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问题就是发生在教师眼前的真实问题,而且切入口较小,更易拉近教师与教研的距离,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观点与体验的热情。
    这是高二物理的一节新授课,教师在讲述磁通量变化的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老师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况:竖直放置的条形磁铁N极下方有一个弹簧线圈。教师提问:“如果把弹簧线圈所围的面积渐渐拉大,其他条件不变,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变化?”
    学生甲回答:“变大。”
    教师:“再想想。”
    学生乙回答:“变小。”
    教师:“再想想。”
    ……
    上述事件中,对于学生甲的回答“变大”,教师的理答是“再想想”,这样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你的回答不对,再重新思考一下。”对于学生乙的回答“变小”,教师的理答依旧是“再想想”,“变大”和“变小”都不对,这让学生无所适从。
    课堂提问的关键之一是,要让学生把所思考的内容尽可能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后研讨中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转变,要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倾听——听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述。“变大”和“变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如果教师的理答语“再想想”改为“请说说”,让学生来解说他的答题思路,教师就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可以作为后继教学的依据。
    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省式反思,引导教师学会从小事的背后思考问题,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地看问题,在细节当中发现问题根本,在事件当中找到差距所在,这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批判和重新认知的思考过程。
    相关链接  关键教育事件
    “关键事件”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由上级管理者对生产者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记载、积累和分析,以作为认定、评测生产者绩效和诚信度的有效依据。后来,美国学者沃克在研究教师职业时,移植了“关键事件”这一概念。关键教育事件是指发生在教师个人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澳大利亚教育学者大卫特里普所著《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一书,对于如何通过关键事件的诊断和阐释来发展教师专业判断力,对世界各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实践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5年,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关键教育事件研究。其中,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领衔的国家级课题《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大力提倡对关键教育事件进行研究。
    “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提出,是继案例、课例、叙事研究之后的又一种新型教学公开方式,是校本研修发展中一种更能体现教师集体参与、主动实践、专业支撑、共同反思、深度研修、富有成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