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因道而开显-王夫之「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王夫之另又提:「展转以绎之。」王夫之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对于整个学问的理解之广度及深度,恐怕为第一人!他的东西难读,非常地深。你看他的用字,很精确,又很艰深,所以会让很多人读不懂。他对于各个经典的诠释,我讲给你听: 《尚书「引义」》﹔ 《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 《四书「训义」》﹔ 《读四书大全「说」》﹔ 《读宋「论」》﹔ 《读通鉴「论」》﹔ 《周易「内传」》﹔ 《周易「外传」》﹔ 《周易大象「解」》﹔ 《相宗「络索」》﹔ 《诗「广传」》﹔ 《楚辞「通释」》﹔ 《春秋「家说」》。 王夫之对中国经典上的解释,他可以说是解释学大师。他用语如「引义」、「衍」、「通」、「解」……,各有各不同的指向,这是大学问。这是我当时做硕士论文时就想到的,想要去做一篇「王夫之的解释学」,从他各个书名里头去做﹔我认为这文章很难写,因为要全部看懂、读懂。他的用字他都思考过。有一个错误的理 解说:中国的文字是含糊的,不清楚的﹔西方的语言文字才是清楚的。这想法是错误的!王夫之在《老子衍》里面,他说:「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见其瑕。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他讲怎样吸收整个的《老子》的精华:进入到它的堡垒里面,把它的装备通通吸取了,把它所依恃的东西暴露出来,把它的缺点显现出来。《老子衍》是非常好、非常深的一部书,他三十七岁时就已写出来,七十岁时重新再改写,结果那部书没有留下来,被火烧掉了。王夫之他当时非常穷,穷到没有纸写作,就去买旧帐本拆开来、反折过来写,边教学生然后边著书,之后就把书交给学生,学生就拿去抄。他自己有的有存,有的没存,但也因为这样,后来曾国藩兄弟重新搜罗起来,要不然那次大火全部都完了。那次大火前,《老子衍》改本还没交给学生,所以就被烧了。因此世间事,什么会留下来,什么会不留下来,此天命也。 十二、结语:跨过「语句」的层次,而直接到达「道」的层次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这个部份下一回还要做一些补充。接下来的「『言』与『默』:从『可说』到『不可说』」、「『建构』、『瓦解』与『开显』」其实都是相关连的。现在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譬如说:到「道」那个层次是一种实存的生命的相遇,与语言的建构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应该怎么办?这可以由很多例子上去讨论。为什么六祖慧能不识得文字,他怎么能去理解佛理呢?这如何可能呢?这要解释。这东西就是人们是否可以跨过「语句」的层次,而直接到「道」的层次?这要检讨是否可以。如果可以,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如果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我认为是不可以的!但是看起来好像有可能,其实不是,它是另外一个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