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语:庚辰2000年夏七、八月间我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研究所授课。当时我设计了一套人文学方法论的课程,共计八章,「第一章、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第二章、方法、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第三章、人:世界的参赞者、诠释者」「第四章、语言──存有之道落实于人间的居宅」「第五章、道(存有):语言调适而上遂的本源」「第六章、诠释的层级:道、意、象、构、言」「第七章、「言」与「默」:从「可说」到「不可说」「第八章、建构、瓦解与开显」。经任课同学据上课录音整理,再由我删订而成,本文就是当时上课的第六章,是七月三十一日所讲授的内容,由郑芳郁同学及刘韵苹同学纪录。 本文提要: 本文旨在阐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首先,笔者指出:「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再者,解释之所涉有两个不同之次序,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 之后,作者指出学问之道需先穿透语言、文字的遮蔽,上通于道;再由道而开显,「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这诚如王船山之所言,学问须见「道」:因而通之,皆可以造乎君子之道。学问不能停留在「语句、结构」层次,要「得意忘言、以意逆志、志通于道」,我们可以说这是「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关键字词:解释学、理论的次序、时间的历程、存有、语言、想象、意向 一、「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 看这擦黑板的活动,我就在想这「为道日损」。老子书里面讲「为道日损」,讲「为学日益」。「为道」和「为学」有很大的不同。「为学」是一种积极性的建构与累积;「为道日损」呢?看起来像是个消极性的瓦解,但可不要忘了,这个消极性的瓦解,他可能带来一个开显,由这个瓦解带来一个新的「开显」(我用「开显」这个字眼,其实就是道的显现)。当我们谈到「诠释」的时候,或谈到「解释」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从原先的语言、文字、符号,乃至于象征,由这些所构成的那一大套系统,你穿透进去,瓦解了,之后你让它的意义释放出来。「解释」其实就是让语言文字瓦解,然后意义释放出来。就好像一粒麦子掉到泥土里,长出它的苗芽来。这是生长,它这个生命体,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解释。 有一对辞,现在台海两岸的用法不太一样。一个是「解释」,另外一个是「诠释」。台湾的「诠释」大陆大体就用「解释」这个词,「解释」这个词大陆则用「说明」。对应于英文来讲的话,「说明」是explanation,而「解释」是interpretation。Explanation跟interpretation它的基本上是很大不同的。「说明」(explanation)重点是一个外在的、扩张性的因果说明;而「解释」(interpretation)是进入到那个事理内部的理解和诠释。它的重点不在说明事物的因果,它的重点在阐明那个事物存在的理由,它的重点是在reason,就是理由。这跟explanation,它的重点在causation,所谓的因果,不太一样。大体来讲,自然科学多半就是explanation(科学的说明)。大陆所用「科学的说明」,在台湾就是「科学的解释」;那么大陆讲「人文学的解释」,台湾就是「人文学的诠释」。现在我觉得,大陆这个区别比较清楚。「说明」就是科学的说明。「说明」嘛!就是「说」这个活动我让他「明」嘛!说明其实是比较外在性的,而解释比较是内在性的。「解释」重点在内在的理由,「说明」比较是外在的因果。 比如说:你今天怎么迟到啦?这怎么迟到的?你说车子坏了。很清楚的,是外在的说明。为什么迟到了?说不定还有一个内在的理由啊!内在的理由是很复杂的,你可以发现到那个内在的理由、内在的的诠释,比较不是那么客观的。它可以牵涉到很多是属于内在的、主观的。人文学基本上重点在于(重点并不是全部)内在的解释,而不在外部的说明,这一点大体可以理解。那么谈「解释」的时候,很显然的,我们的重点要先有一个消极性的「瓦解」过程,再达到一个新的「开显」的过程,并且落实下来,用另外新的语言把他表达出来,那个牵涉到一个积极性的「建构」。这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解释」,都必须穿过了你既有的材料,进到那个「本源」,再「显现」出来,再经由另外一大套语言、文字、符号去「建构」以下所开显的东西。 那个过程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已经发生了,你对这个事实总要有记载。这个记载,你再去掘发它的意思何在?这有三层意思:「事实」为何?「记载」如何?「意义」又是如何?这三个不同意义层次。华人在这里,很早就有这个理解,早在《孟子》书的时候。在《孟子》这部书里面,谈到历史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里区别了三个,就是「史事、史文、史义」。史事-历史的事实;史文-历史的记载;史义-历史的意义。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就春秋而说的历史意义,当然它的重点在于道德的判断。做一个道德的判断,做一个理的判断,一个道德之理的判断。但是,我们现在讲这个历史的意义,我们比较广的来讲它。所以意义的解释,他当然不会只是道德,它当然包括各种层次。但是简单的说,是牵涉三个不同层次:「历史的事实为何?历史的记载为何?历史的意义为何?」而所谓解释的问题,如果就史学上来讲的话,重点在于历史的意义。那么就经典来讲的话,三个不同层次就是「经典文献是如何?经典的义理为何?这整个意义的诠释为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