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教育的“发酵”效应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闭幕,奥运题材的宣传从高潮转向常态。素有学校“体育王国”声誉的上海市川沙中学不久前举行“弘扬奥运拼搏精神,争当时代先锋”的“后奥运日”主题活动,不仅勾起师生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回忆,更加深了他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现实的题材,永远是教育的最好“鲜头”。就拿奥运来说,期盼与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鲜头”。教育要抓住“鲜头”,在第一时间把题材当选材,把素材当教材。作为体育特色学校,川沙中学在迎奥运期间就组织了许多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相关的活动,如开展奥运知识竞赛,组织学生体育竞赛等。“鲜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牵动共同的关切,运用得好,是很有同振效应的。
    不过,“鲜头”具有时效性。如何让“鲜头”发酵,酿成新的教育养料,这就需要功夫了。川沙中学的“后奥运日”活动中,各班设计各具特色的KT板,展示奥运冠军风采,表达学习拼搏精神的愿望;报告厅内“争当时代先锋”演讲专场打动人心;军民共建单位和学校团员之间的足球友谊赛让球场沸腾。经过这番“发酵”,奥运精神的新鲜感迭出。校长陈忠新认为,奥运会是一笔教育财富,学校开展系列活动就是要使奥运精神常学常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成为推动进步的不懈力量。
    诚然,事件的“鲜头”不常有,而“发酵”则是对“鲜头”的再度演绎与开发。同样,教育的“鲜头”并不多,靠“天落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发而引流”的意识。一项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资源的枯竭,也并不意味着教育作用的消失。如果说,搭“鲜头”是一种趋众举动,那么“发酵”则是一种酿制工艺。教育,可以在“鲜头”上占得先机,也同样可以在“发酵”中取得后发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