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老课本 其实,这套70多年前的老课本,并不是今年才重新翻印,也并不是刚刚卖断市的。那为什么现在突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呢?这或许与目前人们对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不满情绪的日渐升高有关。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建国之后,它消失了70多年,经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的编辑陈宁宁的搜罗整理,于2005年影印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的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和魏冰心等编的1930年版《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组成了三套六册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系列丛书。说起来,这次重印距离现在也有四五年了。 重印之后,这些老课本在网络上默默升温,由于印数不多,卖到2007年就已经基本断货。之后,一些文化名人和教育界人士开始在博客等处推荐这些书,其中,以邓康延发表在《读库》1001期上的《老课本》影响较大。 邓康延的文章里写道:“2007年,我去云南腾冲拍摄一部关于远征军的纪录片。在那里的旧市场,偶然发现几册泛黄的民国年间小学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印制的‘新国文’以及‘新修身’。其中一本末尾注明: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初版,十一年三月一四一七版;另一本扉页印着: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山阴蔡元培、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 在这篇文章里,邓康延选登了大量“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书页,又在旁边附注诗化的语言加以解读,比如在第一册第八课简简单单的“天地日月”旁,他写道:“那些如日如月的象形汉字,那些天广地阔的意象,尽在启蒙时分。古人称,盘古一斧劈开混沌,清的上升为天,浊的下沉为地,天地由此分开。读书升腾着清气。一位西方教育家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他高度评价这些老课本,一方面是认为编著者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蔡元培、张元济等半世纪俯身耕耘其间,如今回溯反思,不知羞煞了多少威猛而空洞的主义和宣言“;另一方面是认为老课本“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 这也是同时期那一批老课本的共同特点:大师躬身编著,内容纯真充满意趣,不刻意拔高,却将教育的实质柔和地灌输到学生的心底。“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还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开明国语课本》的开篇中,既是教育家又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叶圣陶这样总结自己的编写体会。儿童文学,不一定就是童话,课本里的涓滴文字,都朴实自然,来自生活“绿衣天使上门来,送来小小一个袋。什么东西在袋里?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你想是什么?说来给我听。”调皮童趣,充满想象;“爸爸在园里种菜,弟弟问:‘为什么不种花?’爸爸说:‘先种菜,后种花。’”最简单的道理,朴素地打动人心。 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这样干净质朴贴近儿童的文字,不说教,不板面孔,孩子自然喜欢。除了课本内容的浅显易懂,大师丰子恺的亲笔插画,也让这本教材显得更与众不同。手写的毛笔字,配上构图简单却对生活观察细致的漫画,清新质朴,让人看了心生安静。不但让孩子一看就能自然体会到五千年文化的绵延悠长,连成年人也爱不释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