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珍 施青濒 陈晨 近年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有机会进入上海的学校接受教育,学校也因此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在上海新江宁小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已从2001年的100多人上升到本学期的294人,占到全校学生数的60.1%。这些学生中,出生在上海的仅39人,占14.8%。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加之来沪前当地用方言进行教学等原因,新生当中听不懂普通话的也大有人在。 而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教学进度加快,阅读量增多,写作量也明显增大,这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一个挑战。根据新江宁小学随机抽取156名三至五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不喜欢作文的占87.8%;问及作文存在哪些困难,认为“无内容可写”和“材料无新意”的共占70.1%。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效进行作文教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已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当前新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教材也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教师可以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读写渗透中,老师们根据这批外来学生接触面广、流动性强的特点,拓展延伸。从知识层面来说,场面、场景的描写在写作训练中有一定难度,结合校情班情,老师尝试另一种设计,布置学生采访亲朋好友或者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车站话别爸爸》、《难得见爸爸一面》、《奶奶比妈亲》、《新上海人的活法》、《妈妈务工我乐学》等题目成为学生选择材料的新起点。在进行针对性写作指导、渗透相关知识点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适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诸多“切口”,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训练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大作文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已经超越了语文教学本身,更关注语文学科课程和经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阅历丰富,他们长期跟随父母闯荡,在跌打滚爬中积累见识,但他们中很多人对生活中的鲜活内容熟视无睹。对此,老师们充分关注外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积累,以资源的整合来确定教学内容,真正打通作文学习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单向设计还是综合训练,都力求贴近学生、激发兴趣,重视课内外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加广泛的课内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资源的开发、整合、合理利用来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经常对有利于沟通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的学科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应用,提供给学生最适合的读写“佳肴”。 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动手能力强,想象思维毫不逊色。喜欢小动物是儿童的天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不乏直接喂养的个案,如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虫,水里游的鱼,还有家里养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但是,一进入作文,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于是,老师在教学课文《燕子》时特别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如写小乌龟,可以从头到脚写,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或从部分到整体,写作知识也在引导时自然渗透,一批描写逼真、想象自然的动物专题作文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