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人生智慧之内外相应,言行相称(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谨言力行涉及知与行、说与做的关系,是修身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先秦诸子对言行问题非常重视。
    孔子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把“行”看 得比“言”更重要。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老子八十一章》)认为好话不在动听,而在于真实,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韩非子》中说:“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从言行一致的角度强调谨言力行的重要性。
    《墨子闲诂》中记载了一则有名的故事:“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舌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认为,多说没有用处, 要说就要说在当口上。
    古人为什么重视谨言力行的问题,有下面几点理由:“学”的目的是为了“知”,“知”的目的是为了“行”。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身心,增进德性,不是为了讨好别人,猎取功名利禄。因此,君子的学问要体现在行为举止上,小人的学问只是挂在嘴巴上。扬雄也说:“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 之,又其次也。”(《法言·学行》)学习首先要身体力行。朱熹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知行互相促进的道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子语类》)陆游亦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真知要从实践中来,学了知识只停留 在口头上,不能付诸行动,就不能算是真知。
    言行一致,少说多做,是君子的品格。“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言顾行,行顾言”。(《中庸》)这都是把言行一致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有这样的品格,就是可以成为君子,没有这样的品格,就会成为口是心非的小人。
    言行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人生的祸福。《论语》中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话,认为说话有时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荀子说:“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把言行作为君子立身处世的大事来看待。刘向说:“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晋傅 玄(一作南齐肖子良)《口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他们把慎言作为全身远祸的人生忠告。
    在言行问题上,古人对“言”的论述更多,提出了许多慎言的遗训。例如: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正名》)强调说话要有根据。
    讲话要看对象,当说则说。“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胆徒倾致烁金。”(司空图《狂题十八首其三》)“言虽至当,言于必不受言之人,便是妄语。”
    (申居勋《西岩赘语》)说话不考虑对方情况,不考虑对方能否接受,不考虑交情的深浅,话虽然正确,说了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澄心定气,防止大喜狂怒时失言。明陈继儒说:“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安得长者言》)清王豫说:“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怏而易事。”(《蕉窗日记》卷二)喜怒过甚,情绪失控,说话容易走火, 说些大话、空话和偏激的话。因此要澄心定气,心思专一,情绪稳定,这样才能“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吕坤《呻吟语》)明人敖英还编了一本《慎言集训》,可算是一本研究说话艺术的专著。
    《慎言集训》辑录前人和诸子、史书中关于说话的言论,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说话容易犯的二十二种毛病,依次为:戒多言:说话不要太多,言多必失。戒轻言:不要轻率他讲话,轻言的人会召来责怪和羞辱。 戒狂言:不要不知轻重,胡侃乱说。胡说乱说往往后悔。戒杂言:说话不可杂乱无章,杂乱无章就会言不及义,伤害自己的美德。戒戏言:不要不顾分寸地开玩笑,否则会引起矛盾,招来祸害。 戒直言:不要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否则也会引起麻烦。戒尽言:说话要含蓄,不要不留余地。 戒漏言:不要泄漏机密。“事以密成,语以漏败。”(《韩非子》) 戒恶言:不说无礼中伤的话,不要恶语伤人。“刀疮易没,恶语难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