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周易》乾坤两卦的6处卦爻辞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之“惕”应训为止息;“用九”、“用六”之“用”本字为“通”,应训为全、皆;《坤》卦卦辞应“东北丧朋”在先,“西南得朋”在后,其次序与“先迷后得主”有内在联系,是建立在八卦卦气说基础上的;六二爻辞应断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习”本宇为“摺”,即折,是说做到正直而方正,就能宏大,就能不失败,就能无所不利;上六爻辞“血”本字应为“率”,即首领,“玄黄”应训为病。这些新的训释对理解《周易》乾坤两卦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先秦以来,《乾》、《坤》两卦就被称为“《易》之门户”,①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因此,历代易学家解《易》,无不极其重视《乾》、《坤》两卦,在《乾》、《坤》两卦卦爻辞上所下功夫也就最深。尽管如此,“《易》无达占”,《周易》的《乾》、《坤》两卦也仍有一些难解之处。近年来,笔者对《周易》的《乾》、《坤》两卦颇费了一些心思,自认为有一得之见。今不嫌浅陋,特就《乾》、《坤》两卦卦爻辞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考 《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历来为人们所注目的是断句上存在异解。其实在句意的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更大。 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此句说: 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在忧危之地,故“终日乾乾”,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若厉”者,若,如也;厉,危也。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咎。[2] 后来易家皆本《正义》说,认为爻辞是说“君子日则黾勉,夕则惕惧,虽处危境,亦可无咎”。③这种解释,表面上文从字顺,实际有很大的误读。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二三子》说: 《卦》曰:“君子终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孔子曰:此言君子务时,时至而动,口口口口口口屈力以成功,亦日中而不止,时年至而不淹。君子之务时,猷驰驱也。故曰:“君子终日键键”。时尽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故曰:“夕沂若,厉无咎。”[4] 帛书所载孔子对此爻辞的解释突出一个“时”字。“君子终日键键”,是“君子务时,时至而动”;“夕沂若,厉无咎”,是“时尽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这一段爻辞“君子终日键键”是讲君子在“时至”的情况下,要抓住时机,顺时而动,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夕沂若”是讲君子在“时尽”的情况下,要“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即时机未到之时,要静止下来,养精畜锐,休养生息,待时而动。这样,能动能静,一切依时而行,即使面临险境,也能免遭咎害。 对这一段爻辞《帛书易传·衷》也有解释: 子曰……“君子冬日键键”,用也;“夕沂若,厉无咎”,息也。 《易》曰:“君子冬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予曰:知息也,何咎之有?人不渊不跃,则不见口口口口口口反居亓口口。[5] “‘君子冬日键键’,用也;‘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意思与《帛书易传·二三子》一样,“日”、“夕”,在这里成了“时至”、“时尽”的代名词;“用”、“息”成了君子在不同的境遇(时)下的不同表现。孑L子认为“冬日键键”,是讲君子在“时至”之时要努力用事;“夕沂若”,是讲君子于“时尽”之际要知道及时休息。所谓“知息也,何咎之有”,就是说懂得及时作、及时息,就不会有什么咎害。 这里的“沂”字,《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作“泥”,[6]韩仲民《帛(易)六十四卦校注》同。[7]按“泥”可训止,与帛书《二三子》“时尽而止之以置身”说同,白天“键键”言动,夜晚“泥”言止息,似乎言之成理。但验诸字形,从帛书《六十四卦》到帛书《二三子》、《衷》,此字皆从水从斤,不能隶定作“泥”。同时“泥”今本何以作“惕”,难以回答。从字形上看,两字形体相距太远户从字音上看,“泥”古音属脂部泥母,“惕”属锡部透母,不存在通借的可能性。[9]而“沂”字古音属微部疑母,从“斤”之字如析、晰、菥、浙、蜥与从“易”之字锡、裼古音皆为锡部心母。[10]文献中从“斤”之字与从“易”之字时有通借。如《诗经。小雅·正月》:“胡为虺蜴。”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蜴字又作蜥。”《盐铁论·周秦》引“蜴”作“蜥”。《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集韵·去声·五寘》引此诗云:“郑康成说:‘斯或作 。”’《尚书·禹贡》:“析支渠搜。”《后汉书·西羌传》云:“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死者离易。”《群书治要》引“易”作“析”。[11]帛书里的“沂”,本字应为“析”。析、惕两字,音义皆同。《淮南子·人间》:“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蜕之间。”[12]“析惕”与“翱 翔”相对,“翱翔”为同义词,“析惕”两字也当义近。析,字亦作愆。《玉篇·心部》:“愆,忧也。”“惕,忧也。”《广韵·锡韵》:“愆,敬也。”《说文·心部》“惕,敬也。”《玉篇·心部》:“悬,同易。’’《集韵·锡韵》:“惕,古书作悬。”愆、悬(惕)实为一字的异写。析有解除之义。宋玉《风武》:“清清冷冷,愈病析酲。”李善注引应劭曰:“析,解也。”《汉书·礼乐志》:“百末旨酒布兰巨,泰尊柘浆析朝酲。”《盐铁论·散不足》:“今宾昏酒食,接连相因,析醒什半,弃事相随,虑己乏日。”“析”都作解除讲。上引《淮南子·人间》:“析惕乎虹霓之间。”“析惕”一本作“倘佯。倘佯,安闲自得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倘佯。”陈亮《何少嘉墓志铭》:“少嘉时其起居,使得倘佯以自养。”“析惕”似乎也有安闲得之义。帛书“夕沂若”,沂即析(愆),由解除引申为安闲休息。由于析与愆通,而愆悬(惕)实为一字的异写,故今本皆作“夕惕若”。 这一理解在《淮南子·人间》的解释中也可得到印证: 故“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而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13] “终日乾乾’,以阳动也”,与《帛书易传·二三子》“时至而动,口口口口口口屈力以成功,亦日中而不止,时年至而不淹。君子之务时,猷驰驱也。故曰:‘君子终日键键’”、《帛书易传·衷“‘君子冬日键键’,用也”说同。“阳”就是“时至”,“动”就是“驰马区”、“用”。“‘夕惕若厉’,以阴息也”,与《帛书易传·二三子》“时尽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帛书易传·衷》 “‘夕沂若,厉无咎’,息也”说同。“阴’’就是“时尽”,“息”就是“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因日而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说明这条爻辞就是讲的因时而动、因时而止的道理。“惕’’就是“息”。 由此可知,《乾卦》九三爻辞并非是说“君子日则黾勉,夕则惕惧”,而是说君子日则黾勉,夕则安闲休息,虽处危境,亦可无咎。 由此来看《文言传》的解释: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终日乾乾”,行事也。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14] 所谓“居上位’’是指“时至”,“在下位”指“时尽”。“乾乾因其时而惕”即因其时而乾乾,因其时而惕,义与《淮南子·人间》“因日而动,因夜以息”同。如果是“日则黾勉,夕则惕惧”,又何必说“因其时”、“与时偕行”呢?由此可知,《文言传》等解释爻辞强调一个“时”字,完全符合爻辞的本义。因其时而乾乾,因其时而止息,是动静的辩证观,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驰”,[15]“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是同样精神。 二、“用九”、“用六”考 《周易·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用九”、“用六”之“用”,王弼注、孔颖达正义皆用通行义作解,后来易家多袭之。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中,“用九”、“用六”之“用”,皆写作“迥”。[16]帛书整理小组为代表的多数专家都认为“用”为本字,“迥”为假借。邓球柏则以“迥”为本字,依《广韵》解为过,认为: 《周易》每一卦本来都只有六爻,因而也就只有六条爻辞相对应。但《键》、《川》两卦却各多出了一条爻辞。《键卦》六阳爻,过此六爻则过九也,故题之曰“迥九”。……“迥六’,,过六。[17] 张立文也以“迥’’为本字,认为“迥”有通、达义,“迥(用)九”,犹通达九或同为九,迥六犹言通六,“用九”作“迥九’’为佳。[18] 笔者认为诸家中以张立文说近是,但张说似乎也有未确处。帛书《易经》之“迥”,通行本为何要作“用”?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笔者以为通行本之“用”与帛书《易经》之“迥”,皆非本字。它们的本字似乎皆当作通。今本《系辞》“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通”帛书本作“迥”;今本《系辞》“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帛书《系辞》也作“迥”;其它如“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化而裁之谓之 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诸“通”字,帛书《系辞》皆作“迥”。[19]帛书《系辞》和帛书《易经》的字迹相同,论者认为当系同一书手所书。[20]帛书《系辞》“迥”的本字都作“通”,帛书《易经》(包括《帛书易传》)中的“迥九”’、“迥六”之“迥”的本字亦当作“通”。 今本《周易》“用九”、“用六”之“用”,本字亦当作通。通从足、从甬。古甬、用二字形近音同,故常通用。《曾姬无恤壶》:“甬乍宗彝尊壶,后嗣甬之,职才王室。”两“甬”均读为用。《江小仲鼎》:“江小中母生自乍甬鬲。”“甬”也读为用。[21]甬可读为用,通也可写作用。 “用九”、“用六”之“用”,义为全、皆。《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其“通”之用法与此同。 《乾卦》六爻筮数全为九,故称“通九”《坤卦》六爻筮数全为六,故称“通六”。“通”,后人或作“用”,或作“迥”,皆为假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