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易占为手段度人入道 在郭璞易卜生涯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郭璞本身并未受度入道,却凭藉占卦的结果,竭力规劝他人皈依道门;郭璞自己进身朝廷,效命君王,却通过筮辞,诱导他人退隐江湖,学仙升天。如,上清派道士许迈,就是在郭璞的点拔下,遁入道门的。《晋书·王羲之传》附《许迈传》语云: 许迈,字叔玄,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未弱冠,尝造郭璞。璞为之筮,遇泰之大畜,其上六爻发。璞谓曰:“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时南海太守鲍靓隐迹潜遁,人莫之知。迈乃往候之,探其至要。……于是立精舍于(余杭)悬霤 ,而往来茅岭之洞室,以寻仙馆。……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羲之自为之传,述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1](第2106-2107页)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一百六《许迈真人传》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许迈传》所载基本相同,均谓许迈世为胄族,冠冕相承。映(许迈一名映)总角好道,潜志幽契。曾从郭璞筮卦,遇大壮之大有,其上六爻发。璞谓映曰:“君元吉自天,宜学轻举之道。”映初师鲍靓,受中部之法及《三皇天文》(《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三皇内文》)。一旦辞家,往而不返,东入临安悬霤山中,散发去累,改名远游。服术黄精,渐得其益,注心希微,日夜无间。数年之中,密感玄虚太元真人定录茅群降授上法(指上清经法),遂善于胎息内观,步斗隐逸。每一感通,将超越云汉。后移临海赤山,遇王世龙、赵道玄、傅太初。映因师世龙,受解束反行之道,服玉液朝脑精,三年之中,面有童颜。 相较之下,在记载许迈如何拜师学道成仙的过程上,《云笈七签》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比起《晋书》要详尽得多,前二者更强调道教经籍和得道真人在其中的作用。然在确认郭璞为许迈入道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的问题上,三者则无异议,均认为是郭璞以易占为手段,诱导许迈弃家学道的。不过,三者所载郭璞为许迈占筮所得的卦名却不同。《晋书》云“遇泰之大畜,其上六爻发”,《云笈七签》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却云“遇大壮之大有,上六爻发”。卦名虽异,其结论却并没有矛盾。因为从二者的卦象出发,根据《周易》卜筮的原理,必然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卜问者必须入道学仙。 《晋书》许迈传云郭璞筮卦,“遇泰之大畜,其上六爻发”。从卦象上看,泰,大畜,二卦之差在上爻,一为阴一为阳。“泰之大畜”,谓泰的上爻由阴变阳而为大畜。郭璞占筮,正是遵循《周易》占筮的原理,依据变卦的变爻即大畜的上九爻来定吉凶的。大畜的上九爻辞云:“何天之衢,亨。”其《象》辞亦云:“何天之衢,道大行也。”皆谓天上大路是何等畅达,亨通。郭璞由是断言:“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谓卜问者的大吉大利源自天上,故应当弃家学升仙之道。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云笈七签》载郭璞筮卦,“遇大壮之大有,上六爻发”。从卦象上看,大壮,大有,二卦之差亦在上爻,一为阴一为阳。“大壮之大有”,谓大壮的上爻由阴变阳而为大有。郭璞占筮,乃依据变卦的变爻即大有的上九爻来定吉凶。大有上九爻辞云:“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其《象》辞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谓从天降下福祐,吉祥,无所不利。郭璞由此断言:“君元吉自天,宜学轻举之道”,认为许迈的大吉大利从天而获,故应当顺天美命,学轻举之道即升天之道。 诚然,上述三书所载郭璞为许迈占筮所得的卦名不同,其推导出来的结论却相同;然而,究竟哪一种占卦结果更符合事实?笔者以为,《晋书》所载郭璞所遇之卦(泰之大畜),似更切近实际,更符合史实。因为从其变卦的变爻辞(“何天之衢,亨”)来看,此卦更易于推导出许迈宜学升天之道的结论。 不言而喻,郭璞劝人学仙的建议荒唐至极,但我们从中亦可见郭璞对通过修炼可以成仙,是笃信不疑的。 人们或许会问,郭璞通过易占活动,竭力规劝他人皈依道教,逃避现实,而自己却留恋官场,至死不肯离开,这是为什么呢?何以他说的与做的,反差如此之大? 笔者以为,这正是郭璞悲剧命运之所在。郭璞平素儒道双修,既有兼济天下之大志,又对道家的高蹈遗世的主张和道士隐遁山林的逍遥生活,心向往之。尤其是在其仕途偃蹇时,他何尝不考虑激流勇退,散发裸足,栖息于深山幽壑?道教徒的服丹轻举,郭璞亦何曾不想尝试一番?儒、道两种思想始终在郭璞头脑中激烈斗争着,无法得到调和。思有为,却被门阀制度所阻;欲隐遁,恐负平生志向。欲仕不能,欲隐不忍,使其痛苦万分。而要摆脱这种两难的境遇,他已无能为力了。他因而希望别人不再重蹈其辙,做郭璞第二,故凭藉易占活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选择。 三、易占大师 道教楷模 由于郭璞在易占实践中,善于运用道家道教理论,巧施诸多道教方术,不仅使其占筮的结果“灵验”非常,而是也给自己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故时人和后人往往既把郭璞奉为易占大师,又把郭璞视为道教神仙一类的人物。与郭璞同时代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神仙传》里专门为郭璞立传,宣称郭璞死“后三日,南州市人见璞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王)敦闻之不信,开棺无尸,乃兵解也,后为水府仙伯。”所谓兵解,乃道教中人脱胎成仙的一种方式。而把死后的郭璞奉为“水府仙伯”,这亦体现了道家道教的崇水思想。稍后的南朝道士见素子撰的《洞仙传》,也把郭璞作为道教修炼成仙者收入其中,其事迹与《神仙传》所载大体相同,只不过把郭璞的死后结局“兵解”说成为“尸解”。更有趣的是,宋元间兴起的净明忠孝道奉郭璞为监度师,郭璞俨然成了道教中人的楷模。净明道强调修道必须忠君孝亲,郭璞儒道双修,效命朝廷,择胜葬母,正与净明道的宗旨吻合。他为了维护东晋王朝的利益,痛斥王敦叛逆,慷慨捐身之举,这正是净明道所提倡的。元代道士赵道一编撰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被认为道教最完备的神仙及人物传记集。它荟萃了民间关于郭璞的种种传闻怪事,罩在郭璞身上的仙气妖雾愈见其浓。而《晋书》作为官修的史书,把郭璞与葛洪合传,其旨在表明二人志同道合,郭璞亦是一位一身两任(既是儒家学者,又是道教信奉者)之奇人。足见早在唐时,官方与民间对郭璞易、道兼融的学风,已有了共识。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刘义庆.世说新语[M].诸子集成[Z].上海:上海书店,1986. [3]郭璞.易洞林[M].[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Z].清光绪九年长沙嫏嬛馆刊本. [4]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詹石窗.道教文化新典[M]. 北京:中华道统出版社,1996. [6]曹道衡.《晋书·郭璞传》志疑[A].中古文学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