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聪明pk智慧 难以释怀的“钱学森之问” (四)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瞭望》新闻周刊 佚名 参加讨论

    对办一流大学思路的再梳理
    今年初,温家宝总理在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座谈时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指明了方向。
    如何办成一流大学,一直是国内教育界的一大纠结。在某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方某校长问哈佛大学校长怎样办成一流大学,结果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怎么办成一流大学,我只知道怎么办不成一流的大学”,如果行政的干扰太多,在学术探讨上,大学生与教授没有平等的对话,就办不成一流大学。
    “这可能和中国的大学缺乏竞争有关。”奈斯比特夫妇认为:“美国的4500所大学之间非常厉害的竞争,使得各校不得不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中国的大学的竞争是挑学生。这很难让学校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因此,加强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中国产生世界性大学的前提条件。”
    “我们都知道大学最基本的精神建设和学术建设是要依托本科教学的。”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说:前两年有本书叫《逃离大学》,讲的是大学生普遍对大学的厌学现象,因为大学本科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区别,很多学生戏称高四、高五。比如大学一、二年级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在考试中超越知识点的个人发挥一律被判为错。这样的高等教育,怎么能培养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意识乃至有独立人格的人才?
    程方平认为,一些评价导向也使本科教学出现了问题。大学有教学、科研、服务三个基本功能。在近些年政绩导向、数量化导向、GDP导向的大背景下,能够外显的科研和服务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效果后显的教学功能则被严重弱化。比如北京海淀区一些大学教师一周要上三十多节课,跑三四个校区,这种状况下的本科教学,确实让很多对大学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充满期望的学生很失落。不少名校的本科教育,一是为国外培养留学生,二是为高一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像高考考生一样的人。这种评价导向,直接影响到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很多学科的发展。
    “南科大的定位和目标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9月30日,在南方科技大学(筹)校园开工建设工地上,校长朱清时院士回答记者如何建成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的提问时表示:“南科大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改《纲要》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把它建成一所纯粹的回归大学本来面目的学校,那就是要学术主导而不是行政主导,由‘教授治校’而不是行政官员治校。只有坚持这样的办学理念,我们的学术才可以恢复生气,学校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招考改革是朱清时诸多愿景中的一个亮点,当今高考制度造成的一个畸形现象,就是学生在高二就把课程学完了,到高三基本就是训练考试。训练考试这一年,把学生原生态的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都给扭曲了。所以南科大计划从高二的原生态学生中招考,这样可能容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沉重的命题。如何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不容学界有半点回避。“教改纲要”在正式公布时取消了此前征求意见稿中的“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改为“克服行政化倾向”,可见制定者深谙“教育要想改革,首先要去行政化”的道理。即使如此,如何“克服”的探索也一定要由政府来做。正如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到教育体系应有一些革命性变革时所说的,“革自己的命确实比较困难。但如果由此推论说革自己的命是不可能的,那就意味着在放弃改革。”(文/周大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