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经进行两年多了,根据计划,全国普查将于2016年底完成。而记者从南京市文广新局处得悉,目前,南京第二阶段文物认定和信息采集工作已经结束,整个工作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虽然普查成果还没有完全对外公布,但记者从各区普查办处了解到了一些高校“隐身文物”。这些文物平日里并无展出或对外,却引起了普查人员的注意。 文凭四周印着八条金龙 霸气 探访地:东南大学档案馆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东南大学档案馆里珍藏着的几件宝贝的亮相,引起了很大关注。首先是一张印有慈禧太后懿旨的江南高等实业学堂毕业文凭,文凭的主人叫吴克颐。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文凭从牛皮封套中拿出,岁月令纸张显得已有些泛黄脆弱,但保存得仍十分完整。记者细细看来,文凭四周印着八条金龙,真是相当霸气!文凭的上半部分,便是慈禧太后的懿旨,通篇字体都是红色,大致内容是勉励读新式学堂的学生,要学习知识报效祖国,还要德才兼备。据介绍共有852个字。最后还有一句“各学文凭均将此旨刊录于前,俾昭法守,钦此”。 而文凭的下半部,手写小楷很漂亮,写明了颁证人是“钦差南洋大臣陆军部尚书两江总督部堂张”,即当时的封疆大吏张人骏。与现代文凭不同的是,这位当时的学生吴克颐的各科结业成绩都在上面。一眼扫去,能看出他的理工科成绩很优异,文学则有点薄弱,而最终的平均分是86分,定级是“优”。最后落款上写明了颁发时间,是宣统元年(1909年)。 有一种说法是,1909年颁发的文凭是目前高校发现的最“老”文凭,因为前些年复旦大学也有过一张类似文凭,被称“最早”,也是同年颁发的。对此,档案馆钱馆长表示:“这至少是我们东大所藏最古老、尺寸最大的一张文凭。” 记者了解到,文凭的主人吴克颐于1985年去世,后人将这张毕业证书捐给母校、当时的南京工学院。 另有一件同样霸气十足的中央大学的关防印信,记者也得以见其真容。这件中央大学的官方印章,全铜质地,方正厚实,侧面刻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钱馆长表示:“这枚印章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很珍贵,而且是存世孤品。” 清末一份同学录 曾被名家收藏 怀旧 探访地:东南大学档案馆 现代通讯手段发达,曾经流行的“同学录”是越来越少了。记者在东大档案馆看到了一份一百年多前的同学录。东大的尹文教授向记者介绍了这份同学录来源的始末。这本同学录是宣统元年春三月印,记录了两江师范学堂“历史地理专修科、图画手工专修科、理化数学科”共计128位学生的姓名、字、年龄、籍贯、通信及住址。在随意翻开的一页里,记者居然看到了一位与自己同籍贯的前辈,上面写着“范铠,字性之,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宝应东门外大街”。尹文教授告诉记者,这份同学录的原收藏者周斯达先生,是位著名画家,他的画展,曾经由梁漱溟、梁实秋、陈之佛、柳亚子、丰子恺、田汉等名家签名推荐。就在今年1月5日,刚刚从周斯达的儿子周伟新手中接收而来,并在近日的文物普查中也被定为文物申报入库。尹文教授说:“两江师范学堂实际办学时间仅十年。当时毕业学生人数有限,所以同学录的印刷数量不会多,流传于世的就更少。数量少、信息真、版本精良,历经数代人手的辗转流传,如今见证东南大学百年校史。” 没有牙刷和眼药水的年代 我们是怎样做的 新奇 探访地: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 这次文物普查中,记者从江宁普查办得知,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江苏省药学博物馆)所藏的一民国老中医药方手卷,此前从未对外展出过,这次也被定为较重要文物入库。药科大学刘思益老师告诉记者,这药方手卷见证了一段关于中医要不要废弃的争论,“开药方的是一个叫翟炳森的医生,上面特地写明了是在国都考取的‘国医’。什么叫‘国医’?这就要说到民国初年,正处一个破旧迎新的时代,不少人认为不需要中医了,应该全部废弃;但另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废。后来,便实行了现代中医考取制度,翟炳森写明自己是国都考取的‘国医’,就是想强调自己是既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又经过现代考试验证的可靠中医。” 另外,刘老师还向记者展示了其他几件馆藏物品。“猜猜这个带链条的勺状物是什么?这个玻璃杯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刘老师向记者揭秘道:“链条是挂在衣服上的,平时这个勺子就放在衣襟的口袋里,要用的时候就拿出来,可以刮舌苔和清理口腔。这个玻璃杯,杯口边缘是不是和眼部很贴合?在现代眼药水滴瓶还没有发明前,我们的这种洗眼杯可是世界风靡的,把眼药粉兑了水,然后放进洗眼杯里,再把杯子扣在眼睛上,这样就能达到清理与治疗的效果。” 近一百年前 就有了现代《指纹法》 先进 探访地:江苏警官学院中华指纹博物馆 “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在我们这儿发现了不少宝贝,有些可能会往国家一级文物去申报。”江苏警官学院中华指纹博物馆的书记沈国文告诉记者。其中,有一批1940年到1941年的北大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鉴定的法医、毒化、文检、指纹等内容的鉴定书45份,一直作为材料存放,未展出过,此次也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作为重要文物入库。沈书记告诉记者,这是五六年前,从南京一个民间收藏者手中购来,“这个藏家喜欢收藏和警察有关的文物,他觉得这批材料和警察关系不大,我们却如获至宝,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指纹鉴定发展历史,而且不是印刷品,存世量很少。” 沈书记告诉记者,当时北大医学院的鉴定水平比较高,所以不少疑难案件就委托他们去鉴定,鉴定内容各式各样,其中就包括指纹,可以说技术已经很先进。 另外,藏品中有一件我国最早的指纹学专著《指纹法》,出版时间是民国六年(1917年),存世也仅一件,据悉此次也引起了文物普查工作人员的重视。 沈书记告诉记者,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利用指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会用一块印有指纹的封泥封住信件,指纹若没被破坏,就代表信件没有被拆开。 延伸: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此次普查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22位“身份证”号码,这对文物安全将是个极大的保障。如果这样的文物失窃,无论何时出现在何地,它都是可识别、可追索的。据了解,全市9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上报文物,经认定只有38家有文物。而此次普查首次摸清了南京的“文物家底”:除南京博物院和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文物是直接上报至省里,全市国有单位申报的文物藏品总数达16.36万件(套),其中已定级的珍贵文物有3.57万件(套),还有更多的文物目前尚未定级。记者 仲敏 摄影 宋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