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探讨合理加强人性分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华文教学 佚名 参加讨论
论文摘要: 文章以《孔雀东南飞》、《金瓶梅》等作品为例,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针对特定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合理加强人性分析既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知,提高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解读相关作品,逐步树立问题意识。  
    古今有变化,中外有不同,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会让我们在陌生中彼此熟悉,莫过于人性。每个时代的人性,既凸显出特定时代略有差异的人的本性,又体现为人的一般本性。众所周知,文学是感情的表现,感情又多取决于人性,因此,那些从作家笔端用心走出,又走向读者心中的文学经典,往往也同时展现着亘久不变却又异彩纷呈的人性。因此,合理地加强人性的分析,把握其一般性,区别其独特性,在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讲授中非常重要。  
    一、加强人性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增加情感认知,提高其学习热情。  
    文学是情感的外化,“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①在“缀文者”与“观文者”之间,最能起沟通作用的是“情”,因而对作者为文之“情”的领会十分关键。以《聊斋志异》为例,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了大量的狐鬼花妖,特别是不少作品涉及花妖狐鬼与书生的相恋。大多数文学史立足于蒲松龄本人“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的自白与王士禛“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的题咏,认为蒲松龄是要借花妖狐鬼的美好善良讽刺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借人与异类的自由恋情表达广大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以及对封建婚姻与礼教的反抗等。这些偏向于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不免流于片面化与泛泛而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主动感悟《聊斋志异》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这时,合理的人性化的分析就显得很必要了。如有文学史认为:“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因为蒲松龄曾长期在外坐馆,与家人聚少离多,故“独自生活的落寞,不免假想象自遣自慰”②的分析就颇为真实可信。人总是会为自己寻求心理补偿,在孤寂失意之时尤其如此,这是人的一般本性,因而“《香玉》等篇实为蒲松龄寂寞情怀的诗意幻想”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学生信服,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就实际的教学效果而言,强调这一颇具人性的论断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缀文者”与“观文者”因“世远”而生的疏离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从人性角度关注作者的为文之情一样,对作品本身所蕴人性的合理分析也同样有助于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的实际教学中,刘兰芝形象的解读是教学重点之一,与之相应的是,焦母不满并逼遣刘兰芝的原因也一直是本篇作品讲授的难点。长期以来,我们多从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长制的眼光去理解这首作品的主题,将焦母视为封建礼教势力的代言人,而刘兰芝被遣归的原因也多集中于与此相关的讨论与推想,除传统的门户不当说之外,尚有无子说、③性刚说④等,各执一端。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使用精神与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认为是家庭生活中婆媳间固有的矛盾、焦母的恋子情结导致了刘兰芝的被遣。⑤较之于传统的认知,新兴的研究角度对人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人性的本能去看,婆媳间一般或多或少带有些敌对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况且,人在情感上总是习惯于就自身立场去思考处理问题,很少会换位思考。且不论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是否一定与焦母的恋子有关,⑥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到的是,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得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结论,而刘兰芝在焦母眼中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以致她“吾意久怀忿”。一方面媳妇对自己的勤劳与巧质自信满满,认为自己非常完美,无可指摘,另一方面婆婆却认为媳妇喜欢自作主张,关注的是她对自己不够尊重的问题,婆媳双方在意的都仅仅是自身的感受,于是,无论刘兰芝怎么努力想按自己的方式做好每一件事,都得不到焦母的认可与喜爱。人性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爱憎也因之非常微妙。即使我们淡化焦母与刘兰芝间的婆媳关系,仅将其视为普通的人际交往,这种缺乏换位思考与互相沟通的相处方式也并不能保证她们互生好感,更何况她们之间是微妙的婆媳关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本着换位思考与移情入境的立场讨论刘兰芝与焦母间的问题,不仅可让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亲切感,而且可为他们的日常人际交往提供一些启示。  
    二、合理的人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全面地解读作家作品,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试以《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形象塑造为例略作阐述。一般认为,作为一部成功的世情小说,《金瓶梅》不仅以西门庆的人际交往圈织起一幅晚明社会的时代风情画卷,而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世界,而具体到潘金莲身上,人性的复杂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美貌聪慧,心灵手巧,解诗文,懂风情,伶牙俐齿;她淫荡善妒,争强好胜,以致狠毒无情,残害无辜,毫无人性;她在没有人身自由、婚恋自由的处境中,为了生存而选择与环境同流合污,在追求自我情欲的变态满足中走向毁灭。立足于晚明社会人性觉醒的文化背景理解潘金莲,我们对她是既同情又痛恨,并认为造成她人性泯灭及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那个男权至上的荒淫世界,以及人欲放纵的时代风气。笔者以为,这样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若从人性表现的细微处去看,关于潘金莲的形象认识及悲剧原因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  
    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着引导学生以潘金莲与潘姥姥的母女关系为切入点,让他们带着两个问题去阅读小说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人性有关的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是:(1)潘金莲对母亲是否狠毒无情?(2)潘金莲的悲剧命运与她的母亲有无关系?此处将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加以简要陈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