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试析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看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从汉代《七略》的产生到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日益增多,子书、兵书相对减少,目录的六分法已不适用,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甲乙丙丁(后代经史子集的始祖)的四部分类法的目录。甲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有诸子、兵家、术数;丙有史记、旧事、杂事等;丁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等。自此,四部分类法称为我国古典分类法的主流,官修书目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史志目录如两唐书志,宋史、明史艺文志,私家目录如《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都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1)别集目录的出现:文学专科目录始自建安时代的曹植。《三国志·陈思王传》称其“先后所著赋、颂、诗、銘、杂论凡百余篇”,曹植自己开始编订文集,编制个人别集目录,虽已亡佚,但从《晋书·曹志(曹植之子)传》“先王有手所作目录”可见其确实是存在的;魏晋之际的别集目录还有文学家嵇康的《康集目录》等。 
    (2)总集目录:汇集诸家文学作品篇目的目录 
    西晋荀勖的《文章叙录》:《隋志》称其为“杂撰文章家集叙”,是文学创作总目录之渊源。 
    挚虞的《文章志》,是汇集多人作品,亦有作者生平事迹及文章流传存佚情况简介的传录体式文学专科目录。 
    荀、挚二人之后多有续作,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可以反映出当时文学的兴盛,文学作品集结丰富壮大的情况。 
    (3)汇集各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南朝刘宋时期王俭的《文翰志》:王俭依《七略》撰《七志》,他将《七略》中的“诗赋略”改称“文翰志”,是文学目录的重大变化。说明在当时的文学观念里,文学作品已不仅仅是先秦两汉所重的诗赋了;梁阮孝绪的《文集录》:阮孝绪撰《七录》却不因袭《七略》,《七录》在文学目录方面开创了集部,分为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四个子目,比随后的《隋书·经籍志》集部还多了“杂文”一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文学文献的丰富发展。 
    (4)专录一种体裁的文学专科目录:陈代释智匠撰有《古今乐录》,这是乐府解题一类的文学专科目录,对此后唐宋《乐府古题要解》、《乐府古今题解》之类专录一种文学体裁的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隋唐宋时期: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唐代步入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唐代科举取士以及古文运动,造就了唐诗别集、文言散文以及传奇的量大质优的涌现,唐诗的繁荣、宋词的兴盛,小说的成熟,许多文学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五)唐宋时期:文学目录的编撰方法、分类体系和理论研究都出现了大的变化。最具特点的是正史史志以及官修私撰综合性目录中“集部”的确立,也就是说其时文学类作品基本集中在此部之中。 
    1、《隋书·经籍志》集部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隋志》专门设立集部,在集部集中著录各类文学文献。它不仅收录诗赋,也包括商颂、周雅、祭祀、铭文等作品。自此以后,历代综合性图书目录多沿袭《隋志》体例而专设集部,使集部成为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形式。 
    《隋志》除专设“集部”著录文学书籍外,其他三部也有文学性书籍的类目,主要有《经部》的“诗类”、《子部》的“小说家类”及《史部》的“杂传”类。 
    2、专录一种体裁的解题目录:以乐府诗目录最为突出。 
    3、作家诗文系年目录(年谱或年表),宋代出现的新型文学专科目录。 
    4、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印刷事业繁荣,私人藏书目录盛行。宋人的私藏目录主要有:《郡斋读书志》、《遂初唐书目》、《直斋书录解题》,都设“集部”,集中著录文学文献。 
    5、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艺文略》是通记百代之有无,著录先秦以来至宋代的图书,它既录已存的书,也记历代散佚的书,既记书籍,也记图谱。文学类目在《艺文略》中不再称集部,而定名为“文类”,再分为22子目。子目中除了总集、别集,还有诗、赋、颂、铭文、碑碣、表章、启事、奏议、诗评等,将文学类目分析得如此详细周密,在此前的官修和史志目录中都从未有过。 
    (六)元明清的文学目录 
    1、元代的文学目录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之集部:分为别集、诗集、歌词、章奏、总集、文史六类。这六类所著录的文学书籍以当时现存为主,各书解题,不仅辑录评述议论,还博采了作家传志、原书序跋、他人笔记、语录、诗话等有关资料,对于后世的学者做学术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元杂剧是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类别,元末钟嗣成系统载录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戏曲文学专门目录《录鬼簿》问世,古代文学目录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2、明清两代是我国传统目录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史稿·艺文志》等都继续设集部著录文学文献。《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典五类,小说家类著录在子部,子部小说家包括了古代笔记、杂史及志怪类古小说著作等。《四库全书总目》不收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意志。 
    (2)明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私人藏书目录,不仅大都著录文学文献,白话小说和戏剧作品也被录入书目当中,古代文学目录得到进一步发展,弥补了官修的《四库》等目录著录文学作品的不足。 
    (3)专题性文学目录大量涌现:除《录鬼簿》等一批戏曲文学书目外,还出现了其他类别的专题文学书目,如《文选李注引群书目录》(引书目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编目》等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专科目录。 
    三、从古代文学书目的变化看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 
    古代文学书目的发展是与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息息相关的。先秦时期所谓“文”与“文学”是最广义的,几乎等于现在的学术或学问,其时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作品还没有从学术中独立出来,例如《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自汉代起将它奉为儒家经典而非为文学作品;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诸子百家,出现很多子书,却也并不属于文学类书籍;先秦诸子,本质上是哲学家而不是文学家。虽然哲学常借着文学技巧表现其思想但毕竟“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萧统《文选·序》);直到思想开放、民族大融合、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文学专科目录;《隋书·经籍志》首设集部著录文学文献,是为载录“因物骋辞”、“叙事缘情”之“文”而设(隋志集部序),这里的文,不仅包括诗赋,也包括祭祀、铭文、商颂等,表明了文学概念的扩充和发展;南朝王俭“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改“诗赋志”为“文翰志”;稍后的阮孝绪认为“倾世文词,总谓之集”(郑樵《通志》),改“文翰志”为“文集录”;《隋志》进一步将“文集录”引伸为“集部”,反映了文学文献所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大和文学思想不断包容的过程,对于先秦以来十五家被称为“小说”的作品,“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述说者之所造也”(班固),使得小说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一直未进入官修文学类目而在子、史之间徘徊(清代只在私撰目录中著录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从诗赋扩充至散文、戏曲、志怪传奇再到白话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由前文所述文学目录的发展是是随着时代的变更、文学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研究文学目录的演变之意义,就在于对后世学者“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极具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