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孩子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成为德育、美育、劳育(群育)、体育、智育等全面发展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更大的结合和提升,笔者谈点个人想法。 台湾省曾做过一次社会调查,连续20年里出现的80个考试状元,绝大多数因适应不了社会竞争压力和环境能力,又返回了学校,当了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笔者不仅要问,如果他们知道将来只是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会下那么大的功夫啃书本吗?) 中国大陆也做过一次统计,很多企业家,创造了经济领域中的很多奇迹,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就业和生存问题,但他们中间,很多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我们是否要打破一种观念,学生成绩优秀不等于成才。 中国大陆还做过一次调查和统计,结论显示,80后较70后的人相比,学习成绩(智育)有更多进步和发展,但80后对环境和抗压力能力明显降低,国内很多名校(出国留学生)学生自杀上升的数量是否该给我们敲响警钟,90后的青年人更是花瓶中嫩花,很多受不得半点委屈。 中国很多教育专家指出,这些可爱的孩子是被家庭、学校和社会逼死的。他们的抗压能力、抗环境力,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制约颇多。家庭、学校、社会重视智育的发展没有转变,这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孩子智力发展快速,综合能力下降。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研究发现,智商只占个人成功中的20%(智育),而另外的80%来缘与情商(即EQ,含德育、美育、劳育(国外称呼为群育)、体育)。 如何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现今孩子教育重中之重。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和日本,他们在孩子的团队合作、爱心、奉献、沟通、诚信、正直、是与非、自我激励、自我批评、人际关系处理等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比中国多得多、投入的更多。 笔者以为,这方面的教育在家庭和学校来说也很简单,只是要求家长和教师首先做一个表率,对孩子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旁敲侧击,当然当头棒喝,有时也是需要。尽量多一些克制,少一些训斥,在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间多下点工夫,多多与孩子沟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