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科举时代的五色状元(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深圳特区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的大业元年(605年,或言大业三年)历1300年终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人们一般都称进士科考最终的第一者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清代光绪三十年的最后一位状元,科考榜数为745,产生了约592名状元。加上其他非“正统”政权选考的状元及历代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产生了状元约为886人。
    
    1300年科举史产生了约886个状元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9月2日,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而言,无疑是有些悲情的日子。清廷为“推广学堂”,“先停科举”,上谕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施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停废。文化的延续往往并不因为相关事件的停止而终结,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往往以其他变异的形式存在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因此,尽管距离废除科举已一百多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科举时代的隐约余绪,高考“状元”一说就是非常典型的实例,古今之间,细细琢磨,不乏有趣而颇具启发意义之处。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的大业元年(605年,或言大业三年)。此后,其间虽因政治等因素的干扰,偶有中断,但一直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秉持“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门阀,奖拔寒庶,成为同时期世界上最为先进和合理的选拔人才制度,正所谓“此法实为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梁启超语)。同时,科举制度还是中央王权,实行大一统的工具,很好凝聚了华夏文化合力,奠定了一千多年的文化格局,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塑造力量。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得以逐步完善,形成从地方考试到中央和朝廷考试的一系列运作程式。科举考试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最终排名,科考排名的第一人——“状元”,尤其被人们热议。今天我们感受到的“状元”文化,多来自于宋以后的观念,而文学作品的演绎与渲染,又加强了人们的“状元”情结。
    “状元”之称,始于唐代,当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皆须投状,呼首者为“状头”,遂有“状元”之称。或说进士金榜又称为“状”,其第一名者即为“状元”。“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袁枚《随园诗话》),唐代郑谷中进士第八名,就被时人称为“状元”。然而,宋代以后发生了变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确立了殿试和唱名制度状元,“状元”用于指代参加“殿试”之人,尤其是拔得头筹者。及至明清,科考第一名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故而,人们一般都称进士科考最终的第一者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清代光绪三十年的最后一位状元,科考榜数为745,产生了约592名状元。加上其他非“正统”政权选考的状元及历代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产生了“状元”约为886人(据周腊生考证)。在众多的读书人中,独占鳌头,实属不易。清代晚期,各地大量读书人经过甄选,再参加各地乡试(在此以前他们已经参加通过县、州、府考试),然而只有1000余名“举人”进入京城参加会试,最终仅300左右的人能成为进士。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脱颖而出夺得天下(乾隆朝末,全国人口达到3亿多)之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