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论白居易《甲乙判》语言的价值及其法文化精神(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汪世荣.中国古代判词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2. 
    [2]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56.王力先生则认为‘骈俪’的名称,实际上概括了骈体文语言的三大主要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3:1162.)。他这段话,对骈文名实的概括更为全面. 
    [3]转引之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64. 
    [4]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M].中华书局,2001:296. 
    [5] [6]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唐书判》). 
    [7]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附录二《白氏长庆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8]关于“拟判”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汪世荣先生认为:“拟判是在诉讼程序之外,制判者就一定的事实以判词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对特定事件进行的法律判断”(汪世荣《中国古代判词研究》第8页);苗怀明先生认为:“拟判则是虚构的、不具法律效力的判词。它包括一切的模拟之作和文学作品中根据情节需要而撰写的判词”,扩大了“拟判”的外延(苗怀明《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轨迹及其文化蕴含》《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卷第二期);付兴林先生认为唐代判词可分科判和案判两种,而科判是“虚拟文体”,缩小了“拟判”的外延(付兴林.论白居易百道判的文学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5.). 
    [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六):1619,3562,3648,3972. 
    [10]转引自付兴林.论白居易<百道判>的文学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3:141.“清钱学士”专指唐代《龙筋凤髓判》的作者张鷟. 
    [11]“制判事实”是取汪世荣先生的观点;付兴林先生称之为“判题”(《论白居易<百道判>的文学价值》);何勤华先生称之为“题”(何勤华.宋代的判例法研究及其法学价值[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1;贾俊侠、张艳云二位先生称为“判目”(《<龙筋凤髓判>探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4). 
    [12]转引自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1168. 
    [13]付兴林.白居易〈百道判〉的文学价值[M]. 
    [14]据付兴林先生统计,《百道判》最短的句子为两言,最长的为八言;81道判词中共有疑问句178个,感叹句六个类型分布在五道判词中;关联词有苟、犹、况、且、虽、乃、既、方、如、曾、宜、可、惟、诚谅、虽欲、终当、况乎、然则、若、岂非等21个。请参见《白居易<百道判>的文学价值》. 
    [15]苗怀明.中国古代判词文学化进程及其文学品格[J].江海学报.2000.5. 
    [16]汪世荣.中国历代判词研究[M]. 
    [17]《唐律疏议·厩库》(卷十五)有这样的规定:“诸犬自杀伤他人畜产者,犬主偿其减价,以犬能噬啮,主须制之,为主不制,故令偿减价。余畜自相杀伤者,偿减价之半。即故令杀伤他人畜产者,各以故杀伤论。”《疏议》云:“犬性噬啮,或自杀伤他人畜产,犬主偿其减价。余畜,除犬之外皆是。自相杀伤者,谓牛相抵杀,马相踏死之类。假有甲家牛抵杀乙家马,,马本直绢十匹,为抵杀估皮肉直绢两匹,即是减八匹绢,甲偿乙绢四匹,是名偿减价之半”. 
    [18]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1986:318-319.关于对偶的四种方式,周先生有确当的翻译。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一书中,也有自己简当的释解。笔者认为“言对”,就是指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对偶排列;“事对”是指对句中含有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故事的典故;“反对”,就是将事理相反志趣相合的两个事对举;“正对”,是指将两个意义相同的事对举. 
    [19]例如,“八议”见于《周礼·司寇》的“八辟丽邦法”;“同居相为隐”见于《论语》中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主张,等等. 
    [20]叶孝信.中国法制史[M].关于《疏议》对律条的儒家义理的阐发,叶先生举了以下几例:“如为了论证谋反罪必须在‘将’行未行时严加镇压,《疏议》引用《公羊传》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接着说:谓将有逆心,而害于君父者,则必诛之。’又如解释‘十恶’中‘大不敬’,《疏议》引《礼记礼运》:‘礼者君之炳,所以别嫌明微,考制度,别仁义。’接着说:‘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静之心,故曰大不敬。” 
    [21]《唐律疏议·户婚》(卷十四)规定:“诸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疏议》云:“虽犯七出,有三不去。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而出之者仗一百,并追还合。” 
    [22]汪世荣.中国古代判词研究[M]. 
    [23]诗是这样写的:“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24]绕鑫贤.白居易礼刑关系论和犯罪根源浅析[J].北大信息网.2006.7.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