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原為拙文「論《尊德義》篇可推定為孔子的著述」﹝1﹞其中一個新增補的篇章,原綱目為:「“尊德義”與“君子慎其獨也”」。鑑於其內容既可獨立成篇,且又與不久前筆者所發表的一篇文章,思想關係密切;故今特抽出易為本題,分作「上」(導論)「下」(論先秦兩漢古籍中的「君子慎其獨也」)兩篇,先在簡帛研究網上發表。 一. 導論 (一) 「慎其獨」是先秦儒家重要的術語,而這一概念,亦為道家所重視。 不久前筆者曾在〈《尊德義》篇「尚思則无為」論〉〔2〕一文中,提到郭店出土楚簡的《性自命出》篇,有一段言「為道」的話,其設計方式見與《莊子.大宗師》一則談修道歷程的話語,數字關係非常密切;認為這大可視為早期儒、道思想本有所同流的有力證據。 現在,我們就深入來看〈大宗師〉篇該段有所緊扣而說的話,其與孔子及儒家思想,包括「君子慎其獨也」的密切關係。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這是一段深談「知(智)之能登假於道」的話。莊子認為修身首先要認識聖人的道,而這又不能忽視應抱的態度,然後才講重心的內修方法。 以下分點來論述。 其一,女偊所謂「吾聞道矣」,其意同於竹簡《五行》所說的「聞而知之,聖也」(第25-26簡),因此女偊說「我有聖人之道」。這是悟道者的敏慧精察,觸類旁通。女偊是經聞道而知聖人的道可修但不可以學取,因為「道」是「可傳而不可受」,而「子非其人也」。故每個人都只能從自己的根性上去治學,而不可能學取別人的根本。所以《莊子.庚桑楚》說「學者,學其所不能學者也」,〈知北遊〉謂「道不可致」。故修身只是對自性下工夫(《性自命出》第56簡:「聞道反己,修身者也。」第13-14簡:「習也者,有以習其性也」)。此義莊子在〈德充符〉篇嘗借重仲尼來說話,謂人必須明白賦性這宗本,是「我」心的所以能獨行獨化,和有所為於「一」之體。它不假外求,亦不會因物變而有所損益,也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有任何遷離,有所謂「審乎無假(郭象注:明性命之固當),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成玄英疏:恆住其宗本者也)」。而這一思想,與郭店簡《尊德義》篇「學非改倫也,學己也」的本理同。所以《論語.子罕》記顏回對夫子的卓爾有立,是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其二,人雖有如彼之才,卻不是有如彼之道。例如雖有聖人的才智、才藝,卻不等於就有聖人的才德。故知「道」的在物是多元化而廣大無窮。因此女偊天生的美容,同樣是所謂「聖」道,故曰「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它與聖人天生的美資,都是「貞夫一」(《易.繫辭下》)、「原於一」(《莊子.天下》)和能「結於一」(《荀子.不苟》)。 其三,莊子說「道」是「可傳而不可受」(〈大宗師〉),例如女偊就算想以色若孺子這種道去教人,但人就果能變得像其人一樣色若孺子嗎?故知「教」是主在授以經驗和方法的事,而「性不可易」(《莊子.天?》)。因此女偊說「如果不一定要我把人教到同樣的色若孺子,而只消把個人得天獨厚如此,和一己養顏的經驗道出,這就容易了」。而這對《尊德義》的言「教非改道也,教之也」,相信會是一個上佳的義例。 其四,聖人就算生具優美的資質,但還須慎防「過猶不及」,因此仍得講求心的「內守」,由「外天下」而「外物」而「外生」而「能朝徹」而「能見獨」而「能無古今」以至心「能入於不死不生」的化境。對此,莊子並於篇末設了顏回數「益」而進「坐忘」之境的一段話,既以「回忘仁義矣」、「回忘禮樂矣」、「回坐忘矣」,來對所謂「外天下(例如《莊子.駢拇》:『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外物」、「外生」作出舉例呼應,同時亦用以闡釋《尊德義》「學為可益也」一語的內涵。這與郭店簡《大常》〔3〕所說的「『聖人天德』何?言慎求之於己」(第37-38簡),精神可謂如出一轍。而前者所言「心」的修道歷程,甚至可視為是對後者的闡釋。 這個內修的歷程,共用了十九天,顯然這是一則寓意很深的話(《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聖人由於資質佳,自省力強,悟性高,故心之修很快便見成效。正如《莊子.德充符》篇中的重言人物仲尼所說:「彼且擇日而登假」,上達道境是指日可待的事。但這也和聖人能「力行」有關,沒有自恃。事實《大常》篇就有云:「是故凡物在疾之。《君奭》曰『唯冒丕單稱德』何?言疾也。君子曰:疾之,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第22-23簡)故「十九」天即能成「深之」之修,這是聖人的「疾」,功在力行。然則資質不及聖人的,要修道便不但須坐言起行,還要能持之以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如此,則「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其五,「外天下」是指專心致志,凝神於一,例如《莊子.達生》所說的黏蟬(「承蜩」)者,其人「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而「外物」則是說心不因所專注的事物而起物累。「外生」當謂物我兩忘,心於所「生」並無人為的執著,是如顏回言「坐忘」所說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這樣心境便能澄明如「朝徹」(成玄英疏:「朝,旦也;徹,明也」);而晨光清明自然能迎來和煦的朝陽,有所謂「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晉.象傳》)。這個獨一無二的天陽,是既以日月盈虧的「自謙」為天之道,有所謂「天道虧盈而益謙」(《謙.彖傳》);又以其無私的謙光(《禮記.孔子閒居》:「日月無私照」),普照萬物,是所謂「天道下濟而光明」(《謙.彖傳》)而它派生出的光和熱,又能大化以生(《繫辭上傳》:「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無分古今,是為「天行健」(《乾.大象》)。所以孔子說:「唯天為大。」(《論語.泰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