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倩 大学本科好友Mary如今已是一家大公司的主管,每天放工后的休闲生活不可谓不小资,不是喝咖啡,就是听音乐会,泡酒吧,再不济也得看个电影。前一阵,Mary却在Msn上神神秘秘地问我:“你知道我最近的休闲改成了什么吗?”一问之下才知道,她现在成了复旦和同济的常客,常常赶着场子听讲座,平均一周要听一两场。“好像一夜之间回到了大学时代,那种久违的充实感和新鲜感又回来了!”Mary用了一连串表情符号来展示她的洋洋得意。 不管是像Mary这样的上班族,还是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在大学里听讲座,可以说都是一件零成本高回报的好事。大学讲座素来被誉为最佳的充电方式,因为它几乎完全是免费的,而且讲座主讲嘉宾均为业界有名望、有来头的“大牛”。 不过,仅仅这些,并不足以令人感受到讲座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听一次好的讲座,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重新“认识你自己”。 今年6月底,“再现敦煌——大型敦煌复原壁画公益展”在复旦大学博物馆展览。和一般展览不同的是,这次展览特别请了专家在现场做相关讲座。笔者的另一好友小陶赶去看展览时恰逢讲座时间,原本打算走马观花看30分钟展览,愣是看了两个多小时,回家之后他还意犹未尽地写了长长一篇博客发表感想。 据小陶描述,主讲的专家对敦煌壁画了如指掌,从魏晋的褒衣博带一直讲到唐朝时期“连马都是肥的”。每幅壁画完成于哪一年,专家都能脱口而出。他还讲解了壁画上的色调搭配,比如正蓝和正红是如何涂在一幅画上且不相互冲突;讲到印度风俗,佛教故事,每一幅画的解说都是信手拈来。 小陶平时也是个博闻强记之人,但这场讲座听下来,不仅让他对专家的博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还郑重地博客上写文章反省自己:“平时实在太忙,疏忽了听讲座,和渊博的学者交往少了,导致渐渐变得自大了起来。”这场讲座让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肤浅。 关于自大和无知,1883年8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了一则被誉为是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的演讲——《为纯科学呼吁》。他在演讲中说,学生在大学里有意或无意感受到的理想会影响他今后所能达到的高度,但如果学生在大学里看到的人都只比他多懂得那么一点,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自大。“旁边的小山丘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他无法比拟的高峰。” 大学的讲座正是这样一个机会,它可以让年轻的学子看到高山之高,可以让人正视自己之小,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它将增强学子的求知欲望,加强学习的动力,智慧和充实也将随之而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