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百世可知”与“未必尽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论语》最近几年被炒得滚烫,尤其是被人调制为心灵鸡汤以后,受众无限扩大,甚至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们小时候并未赶上读经时代,也未受过家教,所以对《论语》其实相当陌生。倒是进入历史学领域之后,觉得一切传世记载皆可作史料观,才认真地读了一下。读《论语》者,多注意其于人伦礼教方面的作用,而一般并不关心其中有否历史观的存在。因为要找孔子的历史观,尽可以从《春秋》去寻觅,岂不闻孔子述《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才是孔子施展历史拳脚的地方。但是《论语》既是孔子学生所记载的夫子教诲,则不能不有孔子的历史观在其中。在读《为政》篇的时候,我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篇文字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子张问道:“十世可知耶?”这位子张不是一般弟子,就是《韩非子·显学》篇里说到的“儒分为八”派之后,其中一派的“子张氏之儒”的领军人物。子张这个问题问的就是历史问题:我们到底能否预测到十代以后的天下如何?未承想,孔子的回答不但出于子张意外,也出于我们所有人的意外。他先说出我们能够预知后世的道理:“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朝乃承夏朝而来,其制度对于夏朝既有不变的继承——因,也有变革的一面——损益(简单地说即去掉一些,增加一些)。因此结论就是“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一般人以为这句话只是在解释“周礼”的变化,其实没有说到底。礼在儒家那里就是制度,甚至是整个文化的代表,而不止是礼仪。孔子虽然生活在春秋末年,但在历史统绪上还在周代,在东周。他也料到周可能要亡,所以会有“继周者”出现。但没有关系,周即使灭亡,继承周的朝代即使经过百世,他也能推测到是什么样子!
    中国人以三十年为一世,百世是多少年?三千年!孔子说这话至今还只有两千多年,连我们之后的天下他也认为是可知的。但孔老夫子正说出了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有变有不变”。我们日常对中华文明所引以为豪的正因这是世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我们肯定不是这世上最古老的文明,这已为目前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所证实,但我们却是这世界上唯一的延续四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为什么?正因为有这“损益”的机制在。如果文明发生全盘的变化,变得面目全非,这文明就已经中断,再也不是原来的文明。如果一个文明全然不发生变化,那它必然不能适应历史的潮流与其他文明施加的影响,就必然会中断,这两方面的情况就是世界上许多古代文明的命运。全变已经不是“我”,不变则没有“我”。中华文明恰好是“有变有不变”:变其可变,即有损益,有去掉旧体制的一面,又有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不变其不可变,即仅是损益物质、制度层面而已,核心之价值本体仍存。于是中华文明得以长久持续,然面貌却日新又日新。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百世可知”!我们不能不佩服孔子的历史观。
    孔子之后两千多年,谭嗣同说,中国两千年之政乃秦政也。基本上没有说错,中央集权、农本思想与文化专制三大特征,从秦到清确实没有变。西哲黑格尔说得更绝对,他说中国没有历史。为什么?因为他认为中国只有朝代的更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既无变化,即无历史。但是且慢,如果发生本质的变化的话,那今天的中国就不是过去中国的延续了,中华文明是另外一种文明了。中国朝代的更替不只是一姓的更换,而往往伴随制度的更新。新建的王朝必然要吸取前朝的经验与教训,所谓“善吾师,恶亦吾师也。”而且在秦以前的未统一时期或秦以后的时不时出现的分裂时期以及异族入侵时期,这些时期的思想往往不定于一尊,变化更加明显,连核心价值也会接受外来的新观念而有所调整。例如儒学有玄学的变形与新儒学的产生,虽然结果仍是“吾道一以贯之”。例如宗教,则有因佛教刺激而产生的道教登场,并蔚为三教之一。正由于有不断的更新与调整,才使易姓的王朝更替不变其文明的本质。所谓“汉承秦制”,所谓“宋承唐制”,并非一成不变的承,而是在变化中的承,这变就是孔子所说的“损益”。但比学术比价值观更深层的心态文化,在中国就变化很小很小了。这一不变也是维持中华文明不变的最关键之处。
    司马迁对自己期许甚高,说周公死后五百年有孔子,孔子死后五百年有谁呢?就在我身上:“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司马迁没有明说是否同意《论语》里头孔子的这番话,但他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表序》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孔子“百世可知”的补充,强调的是古今的差异。他也许认为“百世可知”过分强调文明不变的一面,因为不变才可知,变了就不知所以。因此他实际上是在用“未必尽同”来强调文明的变迁。多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收入《随无涯之旅》一书中),其实想引申的就是孔老夫子说过的道理。但“变与不变”到底太直白,太无味,不如子曰之“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那样的深切著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真的必须好好地学习《论语》,那里头的智慧真是大了去了。或者再说得明白点,所有的大智慧都在轴心时代被东西方的大哲人说尽了,我们至多只能老老实实地卖弄一点小聪明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