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篇精选》所展示的陶行知精神 一直觉得,凡称得上“家”的人,总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常受人顶礼膜拜。我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略有所知,而对他的论著却读得很少。一本《陶行知名篇精选》使我得以走近陶公,也让我体会到了陶行知的精神所在。 先生的教育观点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在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的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他的“教学合一”的思想,“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些正是今天新课程理念所大力提倡的。他把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第三种,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性。试想我们今天的课堂,是不是依然存在灌输考试的知识,是不是很多时候还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硬往里灌?先生早就倡导的方法,我们学到了多少,做到了多少? 先生反对的“杀人的会考”,如今在许多地方仍呈登峰造极之势。他说,“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读书等于赶考。过分的考试“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事实确实如此,学生上学后,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有的地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全镇统考,按分数给老师排队,老师在唯分数论面前很无奈,什么新课改、新理念都得服从于学生的分数,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学校里所谓的好老师就是能让学生考高分的老师,不管你教法的好与坏,理念的新和旧。中考更要看在全县排的名次,在乡镇的名次。高考不仅各校间排名次,更要在全市排名次。只见分,不见人,考试成绩成了学校教育的主题和灵魂,假如陶公再世,他老人家应该对此扼腕了吧? 佩服先生蹲下身子的姿态。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说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得“把我们摆在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他说成为儿童队伍中的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陶先生曾经写了首小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交给孩子们请他们指教,小孩给提意见,说大孩自动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自动吗?于是陶先生改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 一个留过洋的教育家,不是浮在上面高谈阔论,而是蹲下身子,和黄泥腿的农村孩子打成一片。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在所谓的“神坛”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我们为什么要板着面孔,为什么不甘心做孩子王呢?在新课改的今天,很多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我们倡导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例子。老师走在学生中间,每个学生都可以做老师,老师也可以当学生。学生互助学习,自我展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模式。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怎会被禁锢,学生的创造力怎会被扼杀? 敬佩陶公为文的质朴,他的文章常如拉家常般娓娓道来,稍识字的人就能畅读如流。不像现在的一些文章板着面孔,故弄玄虚、假装深沉、自造名词。作家林清玄谈到:“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感情自然的流露,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先生的文章可谓生命流淌的文章,可谓我们的表率。 凡此种种都源于他对教育的挚爱和使命感。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他的“蹲下身子办教育的思想”,他的“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的大丈夫豪气,正是陶行知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山东临朐城关街道北苑中学谭德云山东临朐教研室 刘学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