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藏》编纂之分类体系初探(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际儒学联合会 佚名 参加讨论

    四、论“三藏”及其子目排列应反映儒学文献发生发展的过程
    “三藏二十四目”,既可以总摄儒学文献,又可借以反映儒学发展之历程。首先,儒者的特征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经是首位的。有了儒经才有儒学,故《经藏》应居《儒藏》之首。汉人说:“圣人所传谓之经,贤者所传谓之传。”既有儒经,便有儒学,既有儒学,便有儒理,故统纪儒家理论著作的《论藏》居其次。有儒经之传授和儒理之阐发,才形成了儒学发生、发展与壮大之历史,故《史藏》殿焉。《易》之《乾卦》曰:“元、亨、利、贞。”元者始也,经为儒学之源,故《经藏》居《儒藏》之始;亨者通也,黄中通理、身通六艺、通经致用,皆主一个“通”字,由通儒经而后生儒理,故《论藏》居《儒藏》之次;内圣外王、达则兼济、穷则独善,是儒者之行也,《史藏》即记儒者“德行、语言、文学、政事”等行,此即“利贞”之谓,故居《儒藏》之末。可见,经、论、史的排列,亦符《易•乾》“元亨利贞”四德。刘歆《七略》首六艺,次诸子;荀勖《中经新簿》甲部纪六艺小学,乙部纪古今诸子,尚知学术演进之迹,尚存自“元”而“亨”之序,实可借鉴。后世移其乙、丙,而以“史部”居“子”之前,甚无谓矣,兹所不取!
    一部之下子目的排列,也应体现出一种学术体系的构思:如《经藏》,先秦诸子所称儒经(如《庄子》、《荀子》、《礼记•经解》等),其排列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左传》作礼、乐、诗、书),此孔子讲学、实践之秩序,于六经学术内涵无与焉。至西汉的刘歆、班固,始立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含《尔雅》)的顺序,他们的理念是:《诗》、《书》、《礼》、《乐》、《春秋》主“五常”之道,而《易》为五常之源。《汉志》述刘歆之遗法曰: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故《汉志》“六艺略”以《易》居众经之首,以下各经,则以其书内容所反映时代的早晚来排列。此说虽于孔子言论无征,但是将儒家经典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化,哲理化,也是有见地的,显然比《诗》、《书》、《礼》、《乐》的排列要好,故多为后世所遵循。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
    《礼记•经解》之说,以《诗》为首。《七略》、《艺文志》所记,用《易》居前;阮孝绪《七录》亦同此次,而王俭《七志》,《孝经》为初。原其后前,义各有旨。今欲以著述早晚,经义总别,以成次第,出之如左:
    《周易》虽文起周代,而卦肇伏羲,既处名教之初,故《易》为七经之首。
    《古文尚书》既起五帝之末,理后三皇之经,故次于《易》。
    《毛诗》既起周文,又兼《商颂》,故在尧、舜之后,次于《易》、《书》。
    《三礼》:《周》、《仪》二礼,并周公所制,宜次文王;《礼记》虽有戴圣所录,然忘名已久,又记二礼阙遗,故相从次于《诗》下。
    《春秋》既是孔子所作,理当后于周公,故次于《礼》。左丘明受之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谷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
    《孝经》虽与《春秋》俱是夫子述作,然《春秋》周公垂训,史书旧章,《孝经》专是夫子之意,故宜在《春秋》之后。
    《论语》此是门徒所记,故次《孝经》。
    《尔雅》周公[所作],复为后人所益,既释于经,又非□□□次,故殿末焉。
    这是对自《汉志》以下经部排列顺序的系统的文字说明,有一定道理,故我们编《儒藏》仍然可以保留。宋代以后,出现《四书》的提称和分类法,亦可次于十三经之后。
    儒经之外,有衍说群经之“谶纬”,传播众经之“石刻”以及战国文献、秦简汉帛、“敦煌遗书”,都可附录于经部之末。
    《论藏》则按先原理而后实用的顺序排列。先有儒学思想的理论阐发,然后有礼乐文化之建设和礼乐教化之实施;有理论之指导,政教的实行,而后运之百端,施及殊方,故杂议杂论出焉。于是形成论部的先“理论”,后“礼教”,然后“杂论”的排列顺序。
    《史藏》以传记、年谱、学案、目录、学校、祠庙、杂史、杂考的顺序排列。原因是,欲成学派,必有经典、理论和学人,三者缺一不可,儒家学派也不例外。儒家之成儒家,端赖于有孔子为首的儒家人物,故以儒林“传记”居《史藏》之首。有儒学群体而后大师出焉,故次之以名儒“年谱”。有群体,有大师,于是乃有师传授受,故继之以“学案”。有大师,有学派,而后有著述,有教育,亦有纪念性之祠庙,故相继有“目录类”、“学校类”、“祠庙类”。凡此六类,是构成儒学史之大端。至于其它诸方面被儒学影响而成为历史者,或为弘扬儒学而成制度者,亦不在少数,因其为书太少不能自成系统,故统以“杂史”、“杂考”两类终焉。(舒大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