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藏》编纂之分类体系初探(一)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际儒学联合会 佚名 参加讨论

    儒学是古代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在中国古代三大主流思想儒、释、道中实居首位。但是,儒学的文献却没有象佛教、道教那样得到系统整理,儒学不仅没有象佛、道二教有《大藏经》和《道藏》那样,拥有一部自己的《儒藏》,而且也没有象佛学文献和道教文献那样,有系统的著录体系。明朝万历时期,孙羽侯、曹学佺先后曾有编纂《儒藏》的倡议和举措,皆因明朝的灭亡而无功中辍;清乾隆时周永年又撰《儒藏说》重加倡议,曾引起学人极大关注,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乾隆皇帝下决心编纂《四库全书》,但是《儒藏》本身也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97年,四川大学曾将“儒学文献研究与《中华儒藏》编纂”列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2年末,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又相继召开会议,向社会发布编纂《儒藏》的消息;2003年底,北京大学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投标中胜出,成为“《儒藏》编纂和研究”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从此,编纂《儒藏》再次成为从事古籍整理和古代学术研究的学者关注的焦点,报刊、络网对编纂《儒藏》的宗旨和意义,规模和价值,方式和方法,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足见学界对编纂《儒藏》工程的热心参与。但是,据笔者所知,目前有关《儒藏》问题的讨论还局限于“意义”(即重要性的宣扬)和“方式”(即校点或是影印)等肤浅的层面,对《儒藏》编纂学上的许多问题还未能深入讨论,或者尚认识不足。特别是编纂《儒藏》时不可回避的分类原则和著录体例问题,目前学人采取的只有简单的取舍态度,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如有人主张“按作者生卒先后排列”;有人主张“采用最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四部分类法”;或又主张“采用‘经、史、子、集、丛’五分法”。为何采用这些编排方法,又都没有进一步说明,似乎这是一个不必讨论的问题。
    笔者以为:举凡古之大著述,大工程,无不重视体例,讲究类目,编纂丛书,也是如此。如果类例不立,系统不建,学统不清,源流无别,丛书将不成其为丛书,学术也达不到彰明之目的。即或是有旧时体例可以因循,省却许多烦恼,但如果因陋就简,不思更张,必然削足适履,难以完全适应,即或勉强采用,也是他人体例,非我自家风范。故欲成大事业,成大著述者,必先明其宗旨,思其体例,首建系统,以自成风纪。是故向、歆司籍,九流以别,爰著《别录》,分立《七略》,使九流百家各有所统,诸子群书自得其归。唐撰《隋书•经籍志》,清修《四库总目》,虽然改六分为四部,类目也有很大调整,但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建立类例,以统群籍之功用,实与向、歆父子无别。
    北京大学曾宣称:他们“实施的《儒藏》编纂工程,字数将超过八亿,规模相当《四库全书》”,这无疑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作为《儒藏》这样大型的、专题的,也是前无古人的丛书,如果没有分类,如果无所创新,不仅与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也与儒学文献的具体实际、学人阅读和使用《儒藏》时的特殊需求极不吻合。因此,只“以作者生卒年代编排”的构想显然不合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需要,其不能作为大型丛书(特别是《儒藏》这样的学术性丛书)的编纂方法,是显而易见的。“经、史、子、集、丛五分法”呢,这是在丛书中又列“丛书”,无异《儒藏》中再有“儒藏”,大有叠床架屋、繁复绞绕之感,也是显然不妥的。故兹二说,这里暂且不予讨论。那么,据说是“最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四部”法又如何呢?我们的直观感觉是:照搬旧法,缺乏创意;道大难容,文不对题。说它“照搬旧法,无所创新”,是由于“四部”分类法自魏、晋时期就已经成为国家图书的收储方法和著录体系,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图书状况,当时的学术传统,必然与今天现存的图书状况和学术研究需求已经极不相当了,照搬旧式,无所创新,如何可以?说它“道大难容,文不对题”,是由于“四部”分类法系百科群书、三教九流等综合性图书分类体系,儒学当时只属于其中的一家,今天要编专科型《儒藏》,如何能够兼备众体?因此,“四部”分类法虽然已注意到要为《儒藏》找到了一个“分类体系”,但是找到的并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此有待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四川大学自1997年以来,即对儒学文献作过一番调查和分析,在分类问题上也曾有过初步探索,这里愿结合这些摸索,谈点个人关于《儒藏》分类体系的体会,以就正于方家。更希望学界从事文献目录和儒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
    一、论“四部”分类法的形成和适用范围
    诚然,“四部”分类法确是中国古代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就像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一样,它的适应对象也有其特定的范围。“四部”法是在中国古代文献类别不断增加,同时部分图书又在日渐减少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它是针对中国古代综合性文献的状况(即无所不包,不所不有)而设立的。
    中国目录之学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创立以来,经历了许多次演变,其分类有六分、四分、五分、七分、八分。为八类;寅《邓氏书目》在“四部”之外,增加艺录、方技录、类录,共为七部;郑樵《通志•艺文略》于经类外,又有礼、乐、小学;诸子类外,有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加上史类、文类,共十二类。直至清儒,虽然官修《四库全书》及其《总目》已经“钦定”为“四部”,但是学人著书仍在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在史学外,有地理、金石;诸子外,有天文、医律、类书、书画;加上经学、小学、词赋共为十类。这些探索都更接近群书增损的实际,也更符合日益专深的学科研究之需要。
    总结以上所述,目录分类方法的创立,其原则不外二种,一是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图书种类和数量的增减和多寡。有其书并已达到一定数量,就应为之立目;无其书(或是虽有而量太少),就没有必要空存类目。要其总归,端在于切于实际和合于实用而已。故余嘉锡先生说:“自来言及书目,辄曰经、史、子、集四部。实则自齐、梁以后已尝数变矣。今之学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决非昔之类例所能赅括。夫四部可变而为五(祖暅),为六(《隋志》),为七(阮孝绪、许善心、郑寅),为八(李淑),为九(王俭),为十(孙星衍),为十二(郑樵),今何尝不可为数十,以至于百乎?必谓四部之法不可变,甚且欲返之于《七略》,无源而强祖之以为源,非流而强纳之以为流,甚非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余著《目录学发微》4)实可鍼死守“四部”法者之膏肓矣!
    吾人谈《儒藏》分类,是袭用《七略》,抑或采用“四部”,或是采用其他,首必须知道,就目前而论,《七略》、“四部”等等,皆系百科群书的分类著录方法,并不是为专题丛书设立,更不是专为《儒藏》而设的。《汉志》以《六艺略》统六经、小学之书(附录史部之书);《诸子略》统儒、道、名、墨、法等九流十家著作;《诗赋略》统赋、诗等作品;《兵书略》统军事理论及技巧等著作;《数术略》统天文、历法等著作;《方技略》统医药、神仙之书。除《六艺略》(史学著作又除外)、《诸子略》的“儒家”之外,凡乎都不是直接的、真正的儒学文献。
    “四部”分类法也是如此,其《经部》大部(除少量小学著作外)、《子部》“儒家”,尚可以说是纯粹儒家著作,其它各部(如《史部》、《集部》)都只有少部分属于儒家作品(如《史部》“正史类”的儒林传,“传记类”的孝子传、忠臣传等;“编年类”的名儒年谱,“综录类”的学案等。至于“纪事本末类”、“别史类”、“史钞类”、“载记类”、“地理类”并不直言儒学,故留之无益。《集部》的文集,实为杂汇,多半不言儒理,一概存之,亦非良法),因此再一成不变地完整地保留一个《史部》或《集部》就完全没有必要。
    由此可见,专题性丛书如果再一味照搬综合性丛书的分类法,就显得不伦不类,“道大难容”了。专题性丛书主要功能应该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四部”法既不是专为儒学文献而设,当然就不能完全满足《儒藏》的需要。如在分类上,或按内容(如经、史、子)分,又按书籍体例分类(如子部杂家、类书;集部之别集、总集等),标准既不统一,当然就无法反映出《儒藏》“按书之性质分部,因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余嘉锡《发微》卷4)的特殊性来。此不可不知。
    二、论专题丛书当自立门户、别构营图
    专题性丛书,必须结合专题文献的具体实际,根据专题研究的学术需要,进行既科学又实用的新式分类。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丛书《大藏经》和道教丛书《道藏》就是如此。《大藏经》用经、律、论来统摄佛学文献;《道藏》用“三洞四辅”来统摄道教文献,都是从自身文献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没有直接照搬刘氏的六分法或荀勖的“四部”法。可惜的是,迄今为止,儒学丛书的编纂从来还没有探讨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分类方法。
    《史记•儒林列传》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孔子世家》也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庄子•天运篇》载孔子自叙“繙十二经以教”。说明孔子是最早将儒家经典汇集在一起,并形成了“六经”或“十二经”概念的人。
    刘向、刘歆《七略》的《六艺略》记儒家经部图书(按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排列,附史书于《春秋》之后)103家,3123篇;《诸子略》“儒家类”记《晏子》、《子思》、《曾子》以下至《刘向所序》、《扬雄所序》儒学诸子53家,836篇。两类共有儒学文献156种,3959篇,已备儒学文献经部、论部二体。但是相对于“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来说,还只是百科中的一科,《七略》还不是儒学文献的专目。此后的四分法的《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七分法(或九分法)的《七录》、《七志》等等,其中也都著录有儒学著作,但都还不是专门的“儒学文献目录”。(舒大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