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的“慎独”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综观其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之所以古往今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作为“入德之方”,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一是有利于提高道德主体修身的自觉性。《淮南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里告诉我们,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故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性理字训·学力》)可见,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严格要求,毫不马虎。这也就是要做到《中庸》所要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意是说,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人所“不闻”之域。只有这样,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唐代著名思想家李翱曾指出:“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复性书·中》)这里所谓“其心一动”,指的是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在李翱看来,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就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慎独”必须在此处下功夫。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阐释得更透彻,他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四书集注·中庸注》)其意是说,“慎独”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显然,其突出的仍然是主体在修身中的自觉性。‍
    ‍二是有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见,“慎独”离不开“诚意”。朱熹深明此道,他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用“诚意”来释“慎独”,确实深得本旨。这是因为,只有诚心实意地坚持自我修身,才能把“慎独”落到实处。丢掉“诚意”,“慎独”就是一句空话。显然,坚持“慎独”,有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
    ‍三是有利于帮助道德主体在修身中把握下手处。修身虽有种种功夫,但慎独尤为重要。明末思想家刘宗周对此有独到见解。他指出,“慎独外别无功夫。”(《中庸首章说》)“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夫人心有独体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慎独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人谱类记》)这是说,慎独是人们修身唯一的下手之处,不可不认真对待。罗钦顺也说:“独乃天下之际,离合之机,毫厘之差,千里之远。苟能无所不致其慎,则天下一矣。”(《困知记》)突出了慎独的特殊功效。康有为也说:“《中庸》首陈天性之本,极位育之能,而下手专在慎独”(《长兴学记》)可见,“慎独”在修身中享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只有坚持慎独,人们的修身才能作出真正成效。‍
    ‍四是为人们区分忠与奸、人与禽提供了一个评判标准。明末著名思想家李二曲认为,能不能坚持慎独,是区分忠与奸、人与禽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众见之过,犹易惩艾;独处之过,最足障道。何者?过在隐伏,潜而未彰。人于此时,最所易忽,且多容养爱护之意,以为鬼神不我觉也。岂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舜、跖、人、禽于是乎判,故慎独要焉。”‍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阐明了“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的重要价值。照“慎独”的要求办,人们的道德自律就可以达到很高境界。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
    作者:黄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