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语文课程改革在现实中的尴尬(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就阅读而言,尽管新课程一再强调主题与文本的多元性,倡导个性化阅读,但形同八股的文体阅读知识、阅读技巧,如“谋篇技巧”、“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的训练一定要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在文本解读中的多元你必须教会学生斟酌与选择最能得分的一元(据说有些知名作家与中学生同考自己的作品阅读却考不过学生),所以,从应试的角度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中三大版块——积累、阅读、写作,无论哪一块,应试技能的强化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的展示课把新课标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时候,你不妨问一下执教教师:展示课结束后,这篇课文还要重讲吗?在糟糕的应试成绩面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的压力你无法想象基层教师将如何生存。当实践证明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时,新课程精神还是一线教师的第一追求吗?  
    三、语文教师的现实状态难以确保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课改中语文教师的真实状态是什么?一个基层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思想之间抉择定位的矛盾与生存发展的艰难恐怕是我们那些只评课不讲课的教研员和脱离课程环境搞书斋理论而又对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横加指责的专家们很难体验到的。教师的传统惯性影响新课程的实施。一些从传统应试圈子里走过来的教师自恃有熟练的应试技巧,眼看着新课程思想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这就为其对传统教法的因循守旧提供了事实的支持。  
    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能把教书育人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语文教师寥若晨星,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原动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很多教师得过且过。社会形势已不再使教师以精神贵族自诩自荣,囊中羞涩的生存窘迫使很多教师难以稳坐书斋,很多教师对于经济利益无关的空洞的荣誉称号已不感兴趣,能在浮躁的尘世中静坐书斋搞业务研究者实属凤毛麟角。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生存心理就是成绩不落后,工作不下岗,捞点实惠以使自己的生活尽量宽裕一点,所以搞业务研究的少,而办辅导班、搞家教之风日盛,甚至某些学校也早巳不把学生当学生,而把学生及家长群体看作是弥补教育投入不足的无限商机。教师职业的价值失衡,早巳使某些教师的心远离课改、远离教育了。  
    很多语文教师已不具备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新语文课程要求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转型问题,语文教师是否具备了理想的语文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是知识信息成几何倍增的熏染、是流行时尚带来的锋芒与个性、是在家庭与社会压力下牺牲节假双休日对特长的苦练与培养、是文本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日积月累,在这种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否具备了应对学生的多元个性带来的思想锋芒挑战的能力?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实施,决定于教师文化底蕴的丰厚、思想观点的先进、信息的筛选吸收储备组合的能力。教师就是课程,是课程的富矿,是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先决条件。但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但对新的语文信息资源掌握甚少,就是经典阅读量也不一定比得上学生,不用说台湾的余光中、李敖,香港的董桥,就是本土的贾平凹、余秋雨、史铁生、孙绍振之流也不甚了了,即使有所了解,那也是从为学生应试训练而准备的阅读材料上略知一二而已,更不用说西方文学的先贤与新锐了。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师常年面对的不外乎是课本、教参、教辅资料,至多再从网上偶尔下载几个教学案例而已,怎么招架得了学生思想的左冲右突、质疑问难,又怎么驾驭得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新质呢?  
    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太多的使命,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历史的必然,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需要生命个性的张扬,需要突破传统窠臼的创新思维品质,需要世界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共同发展。但课程环境的现实存在同样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既有历史成因,又有现实生存状态的制约。我无意否定课程改革对课程环境的推动作用,但仅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一套新教材的使用来改变课程环境、拯救中国的基础教育,无疑是力不从心,即使再加上政府行为的推动,课改的步伐仍然是进一步退半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课程环境,当是课程改革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个课程环境的改革在笔者看来首先是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改变与重构,社会对人的评价、选才的标准应是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历,通过中高考改变命运不再是莘莘学子的唯一途径。人才的价值观是课程环境变革的根本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评价制度作出本质性的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走出“瓶颈”(一是改革考试制度的甄别选拔功能,二是提高学生成长过程评价的诚信度与公平度,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语言,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运用语言,语言就是工具,体验语言,就是涵养人文精神,把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在人文性、工具性,无疑是把具体的文化特质泛文化化了,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是模糊而又难以把握的。  
    语文教育是保证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基本途径,保持语文教育的民族特色,创建以民族传统为基础而又与世界母语课程接轨的与时俱进的母语课程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从目前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来看,基本上是以西方的接收美学、建构主义、对话理论、实验主义、合作学习等后现代课程论为理论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不研究中国的传统,不了解中国国情,完全以西方时尚理论重建中国文化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西方的后现代课程观,在中国新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定位,只能是作为活力因素的注入,想以此来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推倒重建是注定行不通的,以引介与推崇为时尚的浪漫与作秀更是没有一点实践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作者:岳增学 聂金学 王影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