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索(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文化中的美学意向、道德自律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多现实的契合点。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蕴含了很多关于人生追求、国家观念、社会责任的精神内涵,具有贴近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契合民族共同体利益,呼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精神的特点,对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水平。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其中很多思想内涵可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比如儒家思想的“仁”,老子的“行不言之教”等,对于当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方针,各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但是纵观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就业导向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面临尴尬境地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高校普遍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升上,第二课堂教育也更多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学生本人也自然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选修第二专业、考取各级各类资格证书、参加企业实习实践等活动,导致师生双方都无暇顾及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面临思想重视,行动欠缺的尴尬境地。 
    2、多元文化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欠缺吸引力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新媒体崛起所带来的信息交互和裂变,让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表达空间更宽广,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虚无和割裂传统的危险。而当前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育内容偏于政治性和说教性,教育方式单一,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需要。 
    3、速成思维引导下,传统文化的教育信心动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不止带来了信息冲击,也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凡事求速成的风气不止在青年群体中弥漫,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期效果并不明显,追求文化速成势必导致工作欠缺系统性,一旦短期达不到预定效果,便会极大的打击教育工作者的施教信心和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之目前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人才稀缺,没有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骨干,使本就难见成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更为困难。 
    三、基于目标驱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模式探索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该调查揭示出目标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和驱动作用。本文将目标对个体成长的这种导向和驱动作用称为目标驱动力,该驱动力作用于个体时表现为过程中的指引和过程后的激励,即明确的目标指引行动方向,使行动更具针对性,个体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逐渐向既定目标靠近,而既定目标的完成又反过来激励个体信心的提升,使个体更加勇于制定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推动下一个目标驱动循环的开始。目标驱动的各个阶段,需要外力给予干预,以确保循环有效持续的进行(图1)。 
    1、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学生成长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就业竞争刺激下,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在设置就业目标方面也更为关注,就业目标对个体成长的驱动力也更为明显,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学生个人就业目标中。高校可以通过课程启蒙,兴趣辅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对个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进而自觉的将传统文化融入个人就业目标中,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力。 
    2、多维文化空间协同辅导,提升教育吸引力 
    目标确定到合格阶段,既需要学生个体的自我努力,也需要高校给予外力干预,确保目标驱动的良性运转。 
    首先,巩固课堂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理论修养。一方面,丰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基础上,通过开设选修、必修等课程,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改革传统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更具视听体验效果的授课方式,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此外任课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引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理解,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内化为自己日常言行的规范,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者:李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