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全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随后许多高校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学习和研究国学为中心,期望恢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然而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预科在国学教育方面却有所欠缺。一方面是由于预科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进行有效的国学教育;一方面是教师的国学素养不高,国学教师严重缺乏。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对预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国学教育,培养高质量的预科生已经成为预科办学的必然趋势。 一、国学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章太炎曾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1]张岱年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2]邓实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3]总的来说,国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学问,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国学的兴衰关系着中华学术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国学教育则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 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4]。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在于启发人的生命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于把高洁的德性和文化的精神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使之成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有情有心、有灵性的人。而国学内容含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点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教育顺应人性,注重培养人文素养的特点。国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品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无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国学教育是实现其理想的重要途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可受到其情感、思想和文化上的熏陶,促使民族预科生了解中华文化,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预科教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想。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学生接受情感熏陶,培养思辨能力,获得思想提升的场所。大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国学知识,是对预科生进行国学教育较好的文本。 在预科阶段,若教师继续像中学那样围绕“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语法结构”等方面来分析文本,会让学生觉得大学语文和和中学语文并无本质区别,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必须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独立之思想。比如上《诗经·硕人》一课时,除了介绍《诗经》的有关知识、分析《硕人》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之外,还可以探究《硕人》中隐含的春秋时期的婚姻文化,同时以《诗经》为载体,讲解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诗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诗性智慧。 (二)开设选修课,开阔文化视野。 很多高校开设有国学院或国学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国学教育。然而民族预科生只在校学习一年,难以对其进行长期的专业的国学教育。因而可开设国学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红楼梦》研究”等课程,还可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一些导读类选修课,如“《论语》导读”、“《孟子》导读”、“明清小说导读”等。一些理科专业在选修课上也可开设诸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梦溪笔谈》等方面的名著导读。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知识之窗,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三)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国学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是国学教育成败的主导因素,而大学语文课堂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天地。然由于专业方向的差异,预科的很多教师都不是国学专业出身,国学素养总体上偏低,因而对很多问题也是点到为止,未能深入到其本质,致使课堂内容呈现浅显化倾向。这成为制约预科国学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意识到国学教育对预科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弘扬国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完善教学制度,加大培训力度。 国学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要有计划地将国学教育纳入预科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在招生制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估上进行调整,并给予一定经费的支持。学校可对教师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国学培训,如定期请一些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每年选一批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或建立国学培训网络课程,让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国学教育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学校在评估国学教师的教学成果时也要客观、公正,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进行国学教育的热情。 国学是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修身养性、通达事理的门径;国学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才能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之德性光辉,生命圆满。国学教育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方式。国学并非是过时的知识,国学教育成效也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顺应人性,将国学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国学教育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作者:韦晓兰 (责任编辑:admin) |